宪法的基石作用和地位不可动摇
中央档案馆副馆长 杨继波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酝酿、起草、讨论、修改、定稿,到颁布实施,期间形成了大量文件。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这些重要文件按照规定要求归档并在中央档案馆成立后移交到中央档案馆,得到妥善保存。
回顾建国以来宪法的发展历史,昭示出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石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具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做到依宪治国。
——宪法确定的原则是“四个自信”的根源。“八二宪法”所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来源于“五四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根源于“五四宪法”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宪法绘就出中国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内涵于宪法、根源于宪法,宪法还是其得以实现的根本法律保障。
今天当我们在新长征历史起点上,在推进“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中,要在宪法的根本大法基础上,弘扬法治思维、构建法治文化、践行法治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要依据宪法根本规定和要求,来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和全民氛围;要在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形成尊重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巩固宪法地位、发挥宪法作用的依宪治国态势。
推动以宪法为核心法治教育工作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以国家宪法日活动为契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注重培养宪法观念、宪法意识,实施宪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有了明显增强,已将抓好宪法教育、法治教育,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摆到了突出位置,给予了切实重视。
首先,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教育系统的宪法教育。一是组织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二是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按中央要求将课程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在六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设置法治专册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三是创新形式,开展内容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宪法教育。专门设立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今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参赛学生1400多万名。9月,启动了以“全员学宪法,精彩讲宪法”为主题的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普法网上参与宪法学习的学生达1千多万名,上传讲宪法视频3000多个。各地同时层层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宪法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经过选拔,分别组成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总决赛。决赛中获得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4个组别冠军的学生,在国家宪法日活动中给全国学生宣讲了宪法。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也选派中小学生参加了决赛。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和推动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工作。一是开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二是要发挥好主题教育活动的作用,继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等活动。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宪法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宪法教育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教育格局。今年我们会同7部门启动了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互动的方式学习宪法和法治知识。
此次“七五”普法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规格高、声势大,内容新、措施实。
5日,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广西德保县原县委书记谢德强受贿案进行一审宣判.
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党和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的重大宣示、庄严承诺。
“天眼”之下,七年的光阴已静静地流淌而过,曾经的波澜已经刻进了他们的心底,成为他们的珍贵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