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经济”添新成员“进口空气”成商品
一罐空气不简单,这些法律问题要弄清
雾霾天气的频繁“光顾”,不仅大大提升了防霾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销量,还催生一门新的“生意”——卖空气。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在一家电商网站上看到,“新西兰纯净手工灌装空气”赫然成为一款新商品,还注明了“零污染富氧”。不过,有消费者提出疑问,如何证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真如宣传所言?
看似无厘头的空气生意背后存在哪些法律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质量如何保证
北京市民王女士对于买卖空气兴趣有限,她对记者说:“这种事情还真没听说过,给人的感觉比较怪。最重要的是,拿个瓶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吸,能有多大作用呢?”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注意到,买卖空气这门“生意”出现已有时日。比如,今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称,某城市居民到山区避霾,有当地居民便出售当地的空气,并打出了广告语,“花钱买空气就是买健康”“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空气,大袋30元,小袋10元”。另据媒体报道,“有的游客一笑而过,有的游客停下来随便看看,有的游客真的掏钱买几袋放到车上,准备带回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对于灌装空气而言,主要是要有产品质量标准,如果买卖双方的需求确实存在,那么就要保证给消费者提供新鲜空气,而且要有相应的安全保障。
“对于灌装空气来说,产品质量标准很重要。除了确保空气质量之外,包装的安全也是一方面。比如空气包装之后会不会产生诸如爆炸之类的问题,在运输过程中是否确保没有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对于灌装空气还是要保持一定理性。因为现在也有各种空气净化器之类的产品。”刘俊海说。
在一家售卖国产灌装空气的网络商家页面上,记者看到这样的安全提示:“请不要将本品放到取暖设备和热源附近。更不能扔进烟火中,有爆裂的危险”“扔掉之前,放尽灌中气体,直到按下按钮时没有喷射的声音为止”。
“从商品本身的特性来看,应该是凝结了一定的人类劳动在里面,创造了价值,就可以用于商品交换。空气本来都是人们自由呼吸的,只不过现在存在雾霾问题,所以灌装空气也开始买卖。但灌装空气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是不是合格呢?如果灌装空气中仍然含有有害物质怎么办?所以,需要对灌装空气进行检测,最起码要保证人呼吸灌装空气之后不会产生副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
是否应该监管
有媒体报道称,灌装空气涉嫌“三无”产品和虚假宣传。记者注意到,有灌装空气卖家在电商网站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页面显示,“人家才不是‘三无’产品呢”“每一罐都拥有进货证明”“拥有新西兰纯正血统”。
如此说明是否真实?此类营销行为该如何监管?
刘俊海认为,首先是行政监管,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出台产品质量标准;其次是加强社会监督;再次,由于灌装空气可能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及时处罚。另外,相关企业也要依法主动接受监管,因为罐装空气并不是一般的产品,要主动把产品的安全保障证明、科研技术证明等提交有关部门,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后,就是要加强对灌装空气的技术研究,强化综合共治。特别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要对灌装空气进行研究,对于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提前预警。
“监管灌装空气买卖必须要有依据。灌装空气到底有没有问题暂时不好判断,所以对灌装空气应该做登记。如果出现问题,就要采取措施;如果没有问题,则不需要监管执法部门介入。灌装空气揭示的深层次问题在于,随着商品交易的发达,有没有必要对一些商品进行提前规制,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如果不提前规制,出现问题该怎么办?如果要提前规制,就需要单独为某个商品立法立规,这样会导致行政成本过高。对于灌装空气这种比较新的商品,还需要更多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邱宝昌说。
“对于一些比较另类的商品,消费者要端正态度,不能产生畸形消费心理。对于网络商家而言,还是要切实挖掘消费者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刘俊海说,一些电商平台对于此类商品也要强化管理。
“有些东西在现实中可能不好卖,在网上相对好卖一些。对于网上一些比较另类的商品,究竟能不能卖,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有些东西可能确实有比较特殊的用途,但必须以遵守公序良俗为前提。”邱宝昌说。(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