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中国长安网  >   新媒体  >  微信

“美国校园攻击案”的凶手身份曝光!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2016-12-01 15:37  来源:长安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郭美宏
字号  分享至:

  今天,一则新闻震惊世界:美国又爆发校园袭击案,11人受伤。

  这次,惨剧出现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据CNN报道,11月28日,18岁的该校学生Abdul Artan,在校园内开车撞人,并持砍刀进行“无差别攻击”,被警方现场击毙。

  图:倒地男子为嫌犯。

  听上去,这是又一个“不控枪国家”的校园恐袭恶果,但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注意到,凶手,似乎并未持枪,而且是一名如此年轻的索马里难民。 根据NBC的报道,这名索马里难民2014年进入美国。今年8月,从哥伦比亚州立社区学校转学至俄亥俄州立大学。本是最该享受青葱时光的年华,但媒体披露,Abdul Artan“很害怕”。 他此前对俄亥俄州立大学校报表示,他很害怕在公众场合祷告,并说“不知道人们看到穆斯林在公众场合祷告会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人们会因此做出什么。”

  Abdul Artan行凶的原因尚未明确。但在异国他乡,在他者文化和异样目光中,想必,这位失去祖国的索马里难民,很难挺起腰杆,也不会活得舒适自在。 这让长安君想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能给年青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名索马里难民,萨米亚·奥马尔。 8年前,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曾经目睹过她的身影,在女子200米预赛的跑道边。她皮肤黝黑,穿着黑色的紧身裤,上身套着大了一号的白色运动衫,脚上穿的是苏丹女子田径队捐赠的旧鞋。那年,她只有17岁。

  如今,她已葬身大海。2012年,在逃离家园奔赴意大利的海上,她不幸遇难,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 世界再没有机会,看见这位年轻运动员的影子。她热爱奔跑,也有梦想,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站在奥运领奖台上。但在2008年,她被其他运动员远远甩在后面。她曾遗憾地说:“在北京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我更加觉得我们国家的训练条件太有限了。” 回国之后,萨米亚等来的不是训练,而是战乱——反政府恐怖组织索马里青年党,以高压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

  “那是噩梦般的一段时间”,索马里的手球运动员蕾拉说,“女人不能跑,甚至走路时也要绑上粗重的绳子。” 满目疮痍,求生不得。或许,这也是美国俄亥俄校园袭击案的凶手AbdulArtan,在逃离祖国之前,曾经有过的心情。

  外媒报道,这起袭击案的目击者 Bower回忆:“嫌犯在当时很安静,这很恐怖,即使他在被警察击毙时也仍然很安静。” 为什么?或许,是他们习惯了忍受。而忍受背后,是朝不保夕的不安,是流离失所的颠沛,是家园不再的无力感。归结起来,是绝望。 这样的无力感,让生活在动乱国家的年轻人甚至小孩子,永远不敢奢望“从长计议”四个字。 还记得近日刷爆朋友圈的“叙利亚7岁小女孩的日记”吗?女孩叫Bana,被困在叙利亚Aleppo。她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7岁的她,必须亲眼看着自己的家和学校被炸弹摧毁,亲人和小伙伴横尸街头;她和母亲每天都生活在恐慌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有人说,Bana的日记让他们想起了《安妮日记》。安妮为了躲避纳粹而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香料仓库中,两年的日记有笑有泪,总还难掩乐观;可是,叙利亚危机持续五年,Bana的日记,更多让人读到的却是,深深的恐惧、痛苦与绝望。 据专家统计,战乱中国家的儿童的成年率仅为30%。伊拉克儿童心理学专家海勒栋·加西姆说:“战乱给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些血腥杀戮的场景,尤其是父亲或者其他亲人遇害的镜头,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无法确定制造俄亥俄校园袭击案的Abdul Artan,是否有进行某种“暴力传递”的动机。但毫无疑问,他,在尚未步入成年世界时,就已是动荡和战乱的受害者、牺牲品。

  再看一张令人心酸的照片:叙利亚内战中,这个孩子的父母双亡,留下孤苦伶仃的自己,每当想起父母他就跑到父母坟上,小小的身躯睡在自己父母的坟墓旁边,仿佛父母还活着一样,感受着父母的存在……

  叙利亚的难民爸爸饥饿难耐,找到了一小块馕饼,对孩子说:我闭上眼睛你再吃。我们没有资格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

  在叙利亚,悲剧太多。

  动荡与战乱带给一个民族的伤害,对内,是破碎的家庭,是残缺的身体和创伤的心灵;对外,是局势的动荡,乃至整个区域的不安。

  从叙内战爆发至今,该国约2200万人口中,已有超过一半逃离家园,其中超过400万沦为海外难民,另有约650万人无家可归。 大马士革,叙利亚的首都,人类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经是“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几年前,近500万人在这里聚居。在世人镜头下,它还繁华无比、宁静悠然:

  如今,恍若世界末日。

  不止索马里和叙利亚。关于这个世界的战乱,还有一些新闻图片,震慑人心。 比如这张,跟ISIS有关:

  能看到一个身影模糊的少年吗?他16岁,正在接受烧伤治疗(为避免不适,进行了模糊处理)。这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是一个IS成员。

  而背后的那张肖像照片,则是一名试图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独立库尔德斯坦国的组织领袖,该组织被多国列为恐怖团体。 下面这张,来自塞尔维亚难民营。一位难民小姑娘,披着塑料雨衣,在等待官方注册。眼神中的期待、不安与战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以叙利亚和黎巴嫩人为主的难民营地,一张这样的全家福,是常态。男主人呢?难民家庭合影不成文的习俗是:空椅子代表家庭成员已经死亡,或是不知去向。 男主人可能是在冲突中去世,也有可能是抛弃家庭逃亡,这就是动乱之地的日常。

  24岁的哈佛女孩许吉如,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提到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美国的时候,她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一个国家能给年青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长安君认为,是安全感,是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制造俄亥俄校园袭击悲剧的Abdul Artan,把他推向绝境的,或许是创伤,或许是封闭或狭隘,但你很难说,跟他的颠沛流离的经历无关。战乱国家的人民,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没有心态的平和,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 相比这些人民的动荡无望,我们的90后、00后年轻人,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自信、阳光,包括善良,背后都是国家强大社会安宁的支撑。

  是的,正如许吉如演讲中所说: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而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的自由。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更进一步地,如果国家在蒸蒸日上,影响力会辐射到世界的每个角度、每个领域,让每个华人分享其中的底气与敬意。

  这份安全感,这份大气和自信,是一个国家能给年轻人、给所有国民的,最昂贵而不可取代的礼物。 请收下它!中国人。

多个新规今起实施 帮你盯紧"钱袋子"防诈骗

一批新规自今日起实施,将直接影响老百姓的“钱袋子”、便利个体工商户登记。

厦门警方摧毁29人黑社会团伙 亿万富豪"黑老大"...

昨日上午,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钟某伟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8个罪名合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人民网评:致歉英雄,正义不能输于戏谑

每一张纸上都有方寸之地,有的书写着英雄的光辉,有的烙上了无尽的忏悔。

“法官只要不贪没有推不了的人情”

忙,是吕青工作的常态,但她说,忙点累点、加班加点都不怕,怕的是,由于工作疏漏,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出现任何问题或者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