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18时50分,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刘宝忠已经连续处置了当天的4起交通事故。此时,事故处理中队又接到一起事故警情:京承高速公路52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需要处理。中队让刘宝忠回单位吃口饭,准备安排其他人出警,但刘宝忠问了一下位置,就又迅速赶赴现场。
19时35分,已经连续工作12个小时的刘宝忠在专注地拍摄事故现场照片,突然一辆失控车辆撞向他……刘宝忠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最终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51岁。刘宝忠生前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嘉奖7次,5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9年被评为密云“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
公平规范——处理万起交通事故无一投诉复议
自2001年以来,刘宝忠已累计处理交通事故1万余起,无一起被投诉复议。在处理每一起交通事故时,刘宝忠坚持公平规范执法,全力做到让事故双方都满意。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大家对刘宝忠的评价。民警雷爱军说:“宝忠大哥平常沉默寡言,但一聊起案子立刻来了精神,从线索梳理到侦破方向,总是滔滔不绝。办起案子来,他始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2015年11月18日清晨,密云区檀东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案件。由于事发路段属于监控盲区,且未发现明显散落物,致使破案工作陷入困境。在别人看来,这起案件侦破难度很大,但刘宝忠带领同事连夜扩大侦查范围,走访排查百余辆嫌疑车辆。最终,刘宝忠通过查阅距离现场5千米处的一处监控录像,从中锁定了一辆外地牌照嫌疑车辆,并连夜驱车实施抓捕。通过对肇事车辆挡泥板上提取的附着物与受害者所骑电动自行车的车筐上提取的白色塑料进行比对,确认成分相同,案件成功告破。
走进刘宝忠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整洁干净,旁边放着一个写满文字的记录本、一摞厚厚的事故案卷、一个装满事故现场照片的信封。刘宝忠的本子上记录了今年以来他经手的所有事故的案情经过、现场分析、示意图等资料,由于经常翻看,记录本已经十分破旧。
刘宝忠曾说:“警服一穿就是一辈子,公安这条路就要一路走到底。以后,我会退休,但公安精神永不退休。”
爱民为民——一心爱民,视群众为亲人
密云区与河北省接壤,外地车事故比较多,为了减少外地司机的食宿负担,刘宝忠经常在休息时加班处理事故。每次出差前,他都专门打电话告诉指挥中心自己要出差,以免前来找他处理事故的群众跑冤枉路。
2009年,刘宝忠在参评密云“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的材料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身为一名人民警察,心系百姓才能做好工作。交通事故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事故办案民警更需要坚持执法和服务并举的原则,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民警主要负责认定事故事实和责任,但在刘宝忠看来,化解矛盾直至双方满意、正式和解才能算最终结案,这是刘宝忠给自己定下的工作标准。
2015年6月14日,西田各庄镇一位村民被同村人骑三轮车撞伤,导致颅骨损伤、颅底出血。刘宝忠耐心细致地处理了这起交通事故。尽管因为肇事人是低保户,该村民没有得到赔偿,但他表示,刘警官态度好、工作认真,处理过程合情合理,他对事故处理结果很满意。
朴实本分——同事心中的“实在人”和“好搭档”
同事对刘宝忠的评价是“好人”“实在”。从警31年来,刘宝忠先后在外勤、巡逻、事故处理等岗位工作过。事故处理中队被认为是全大队工作量大、压力重的岗位,可刘宝忠一干就是15年。中队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却始终坚守在事故处理中队。
“好搭档”是战友的心里话。刘宝忠的搭档张全山因患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刚搭档时,刘宝忠主动和张全山作了分工: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案件,都由他带着警务辅助人员去现场处理,张全山在队里处理案卷和接待工作。“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从2013年7月8日我和宝忠一组就定下来了,3年多一直这样,直至他牺牲……”50多岁的张全山说着,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刘宝忠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待岗回家后月收入只有400元,一家老小都靠他的工资生活,经济压力较大。但刘宝忠生活态度十分乐观,妻子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周末,刘宝忠会带着妻子去免费景点游玩。他知道妻子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曾答应退休后自驾车带她去外地旅游。现在,这个“一起旅游”的愿望却永远无法实现了。提起刘宝忠,妻子哽咽着说:“我们家宝忠是个本分人、实在人,工作这么多年,天天吃着降压药上班。现在人走了,总算能好好休息了……”
(胡爱华 王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