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络信息贴上“公信力”标签
海松江公证处实现对电子数据实时保全
近日,广西某公司依据上海松江公证处公证的网络信息证据把两家企业告上了法庭。此前,这两家公司在网上大肆发布不实信息,诋毁原告公司,严重损害其品牌形象。
“网络侵权案件最大的难题就是取证难,一方面网络信息随时可能被修改、删除,如不及时固定,瞬间就会发生变化,或者消失;另一方面即便自己把证据固定下来,却面临法院不予采信的可能。”这家公司负责人说。
松江公证处主任顾海元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些年来,电子数据的保全一直是个难题,诸如国外体育赛事的侵权转播,由于时差的原因一般需要深夜取证,而此时公证员在休息,自助取证因无法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无法公证。这项业务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展,原因就在于此。”
今年年初,该公证处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了“实时保网上自助取证平台”。公证员夏专红给记者作了演示,根据平台提示,用户在填写相关信息后,就可以注册并登录,然后根据系统的提示自助采集网页信息数据,平台全程支持随时截图和录像功能。取证结束后,相关截图和录像的信息数据将被自动保存到松江公证处的服务器上。如果需要对这些证据进行公证,用户可以在网上申请并缴费,公证员对服务器上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审核后出具公证书。
“这一平台首先解决了网络信息数据的即时自助取证问题,传统取证需要公证人员在场并录像,往往延误了最佳取证时间;其次解决了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平台的截图和过程记录是完整的,数据即时传输并保存在了公证机构的服务器上;其三,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可随时随地申请公证,以备应用。”夏专红介绍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相关风险也呈几何级上升,很多业务的权益凭证由纸质转变为电子数据。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纳入证据的法定种类之一,然而电子数据因保全问题,得不到快速推广。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业务的迅猛发展是大势所趋,松江公证处的尝试和探索打开了创新的大门。今年上半年,我处受理的电子数据保全公证业务大幅增加。”顾海元说,“有了技术的支撑,我们还实现了公证业务的网上和微信申办,以及涉外公证书的网上代办认证服务等。”
记者打开“松江公证”微信公众号看到,这里可以在线申办出生、学历、学位、驾驶证、亲属关系等数十项公证业务,并实现了线上传输相关资料。
“互联网时代就是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但前提必须确保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必须给互联网信息贴上‘公信力’的标签。”顾海元说。(余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