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日志,只需动嘴,平台当场转化为文字;每项工作由谁负责、进展到哪里、落实得怎么样,平台动态显示;检察文书是否符合法律,平台仅几秒钟校验完成;省、市、县和派驻检察室四级互联互通,老百姓在家门口通过平台能够远程表达诉求,检察官在办公室就可以视频会商讨论案件……
这个平台就是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检察院自主设计的济宁检察大数据平台,涵盖领导决策、规范办案、政务管理、队伍管理、绩效考核、阳光检察、司法保障、办案辅助、派驻基层检察室9大板块,研发、整合63个信息系统。
济宁市检察院检察长林树果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济宁市检察院以精细、精致、精益、精彩为目标,推动信息化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将科技手段全方位注入检察业务、队伍与检务管理,实现对检察工作的精准化管理和无缝隙监督。从实践看,平台具有解放检力、规范司法和便民利民三大功能,实现了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三项建设”和基层院建设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
每天下班前通过平台写日志是济宁检察干警的固定动作,近期开发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则大大提升了效率。随着功能的拓展,未来在检委会记录、询问或者讯问笔录中,这一系统也将大显身手。济宁市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马恩茹说:“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打字慢了。”
在工作写实基础上,平台自动生成个人和部门业绩档案,数据来自对工作写实、任务和各类软件系统的自动抓取,年终将集体晾晒和公开投票,作为绩效考评、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
实现绩效考核的精准和高效只是信息化应用的缩影。邹城市人民检察院政治处主任罗怀公说,依托安防监控系统,省市两级院领导足不出户就可随时查看基层院与派驻检察室一线工作;依托云会商系统,市、县、派驻检察室的干警们,在各自办公室可讨论案件、召开小型会议。
济宁市检察院信息处处长杨凯说,用数据信息代替纸质材料,用网络输入代替人为流转,信息时代带来新效能,大大提升了检察工作效率。
为强化检察机关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作用,济宁市检察院研发案件质量识别系统,建立具有海量数据的办案规则库,设置排查规则7800余条,已实现对28类重要文书的识别,每份文书识别仅用3秒至5秒,识别准确率达100%,人均办案时限缩短两天以上。
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济宁所有涉检案件全程网上办理、网上流转和网上监督。应用廉政风险防控系统以来,济宁检察机关排查出的风险点,由2015年的2145个降为2016年的26个,规范化办案水平全面提升。
依托以视频督察为核心的智能网络督察平台,强化对关键环节和部位自动抓拍、智能督察。建设的同录中心,实现对职务犯罪案件讯问全过程的不间断录音录像。
济宁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冯华介绍说,在司法办案关键环节,用无情的电脑管住有情的人脑,全面规范检察权力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利用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济宁检察机关14个接访室已与43个派驻基层检察室实现音视频互联互通,减轻了劳累奔波之苦。济宁市检察院教育培训处处长焦明文说:“检察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去年,济宁市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科技强检示范院”“电子数据云平台建设试点单位”。
林树果说:“实践证明,大数据平台推动信息化与业务、队伍、检务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交叉渗透,规范了权力运行,为检察工作插上了科技强检的‘金翅膀’。”本报济宁(山东)11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姜东良 徐鹏 本报通讯员 郭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