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应了那句俗话:看山走死马!一行人上山、下坡、过河沟、爬石岩,路越走越窄,最后钻进了山林。脚下已没有道路,踩在厚厚的腐殖土上,就像是在蹦床上行走,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会踏空,滑落到沟里。”
讲述:柯铭(湖北省竹溪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
作为一名山区刑警,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并不陌生。11月10日9时15分,刑侦大队接到鄂坪派出所报告:在辖区东湾村一处山林中,村民发现了一具尸体。我和大队长石磊、法医小毛及另3名侦查员立即出发。走过4公里的城区道路,现场勘查车向南一拐,驶入了进山公路,在一个接一个的弯道上,小毛不时地加、减挡位和油门。他全神贯注的神情,让车上的人都止住了交谈。
9时45分,我们到达了第一站:鄂坪派出所,派出所民警跳上车子。旋即,车子开进了通村公路。6处近90度的弯道、数处近50度的大坡,车子的马达声达到了嘶吼的状态,约7公里的路,行驶了近半个小时。
我不禁问道:“到现场有路吗?”
“要走八九公里的‘猫狗子路’(意即野生动物出没的路)。”随行的派出所民警答道。
“太好了,对我们出门就爬坡的刑警来说,脚下有路就是幸福!”小毛笑着说。
我们在通村公路的尽头停下车子,四周群山沟壑一览无余。先期到达的派出所民警,用手指着西北方向的一条深沟说:尸体就在那条沟里面。我目测了一下,直线距离有2公里左右。大家背上各自的勘查箱,小毛的法医勘查箱最沉,约10公斤。带路的老乡一手拿着树枝,一手拿着砍柴刀,不停地敲打着羊肠小道两边的杂草,防止露水沾湿大家的鞋子和裤脚。
真应了那句俗话:看山走死马!一行人上山、下坡、过河沟、爬石岩,路越走越窄,最后钻进了山林。脚下已没有道路,踩在厚厚的腐殖土上,就像是在蹦床上行走,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会踏空,滑落到沟里。
11时40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名叫洞子坡的现场。据老乡说这段“路”大约7公里。
稍事休息,大家开始了工作。摄像、验尸、勘验现场……尸体已呈白骨化,小毛蹲下身子,认真地检查着死者的衣着、骨骼。随着尸体的翻动,一阵阵令人窒息的腐臭味道扑鼻而来。死者外衣兜里有一大把依稀可以辨认的七叶一枝花等草药根茎。内衣口袋里有一个开户名为李某的银行存折,开户行是本县蒋家堰镇,最后一次银行交易记录是2015年4月18日。
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小毛报告了尸检结果:死者男性,身高166厘米,年龄约55至60岁,衣着上没有异常破口,全身骨骼没有损伤。综合判断其是在采药过程中,不慎从高坡滑落到沟底,丧失自救能力,最终在荒野中死亡,时间约半年以上。13时30分,现场、尸体勘验工作结束。小毛采集了尸体多个部位的组织,备作DNA鉴定检材。
上山容易下山难。老乡给我们每人砍了一个树枝当拐杖。随着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大家的心情也放松起来。几名同志拿出手机,拍摄着峡沟里的潺潺流水和身边盛开的野花。看着身后自己蹚出的路,不禁回味起鲁迅先生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时许,我们回到车上,侦查员为两名发现尸体的村民作了询问笔录。
16时许,大家回到了派出所,炊事员忙不迭地把稀饭、馒头和几样炒青菜放到桌上,这顿“午饭”大家吃得很是香甜。饭间,石大队长安排了两件事,一是侦查员返回县城后,迅速到蒋家堰,通过死者身上的存单,对其身份进行核实,查明尸源;二是派出所向当地民政部门做好汇报,先行安葬尸体。
17时,我们一行人回到公安局大院,两名侦查员随即掉头,他们将前往县城15公里外的蒋家堰镇,开展尸源的调查工作。(彭栋 潘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