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为实现“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曾是强国。怎样才能强国?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然而,人们在追寻答案中走进了历史迷雾,使人看到的是一个个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强国”灵丹妙药在哪里?
孙中山为了实现他的“世界第一富强之国”的目标,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并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国“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当时孙中山为什么给李鸿章而不是慈禧太后写信?可能考虑到李鸿章是当时朝廷中最大的汉官。当时孙中山提出的四句话、16个字,作为强国之策现在看来未见惊人之处。
后期的他想用“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理论拯救中国。在世只有58年零8个月的他,来不及看到中国尔后历史所提供的真正答案。
尽管如此,孙中山当时提出“三民主义”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什么?是“民权”“民族”和“民生”。“民权”就是指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民族”,他起初表现为反满,于是提出“驱除鞑虏”,后来改为“五族共和”,表现为爱国主义;“民生”,与我们今天提的民生一样,具体指民众的吃住行。说得完整些,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这与我们党的主张是相通的。(胡建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