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依法支持绿色发展

2016-11-16 09:10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王贤臻
字号  分享至: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要实现二者的双赢,就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十三五”规划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影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提出,缘于当前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内外部条件。

  第一,抓环境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我国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优良的比例仅为9.1%,良好级的比例为25%,较好级的比例为4.6%,较差级的比例为42.5%,极差级的比例为18.8%。在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

  第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当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却成了一种奢望,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有着切肤之痛,建设美丽中国已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景。

  第三,科技防污、治污的水平越来越高。各国科学家已研究出了一批更先进的预防污染、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环境的技术方法。

  第四,法治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号称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的出台,铁腕治污有了更有力的法律支撑。要继续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改变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要在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主导作用的同时,完善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扩大民事权益保护的范围,增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正确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科学内涵,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首先,它指明了努力方向,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牢固树立“三线”思维,以资源消耗上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箍咒,以环境质量底线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硬约束,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逾越的雷池。其次,它划出了底线,不搞大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开发建设。但开发要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再次,它阐明了具体办法,齐抓共管。要紧紧扭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牛鼻子,根据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各项体制机制建设,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为中国区域发展谋划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新路径。(武建华)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