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扫黄打非力量全部下沉基层
网格员志愿者都是扫黄打非信息员
图为淮安市洪泽区扫黄打非办主任程建介绍扫黄打非进湖区情况。 刘声 摄
11月8日至11日,记者跟随全国扫黄打非媒体团在江苏进行了为期4天的采访。
按照“强化组织领导、推进三个下沉”的工作思路,江苏省把“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力推进人员力量、执法监管、宣传教育进基层,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省96个县市区建成扫黄打非示范乡镇166个,100%的县市区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机构,67%的村社有专(监)人员负责扫黄打非工作。今年以来,通过基层“扫黄打非”监管网络获得涉黄涉非问题线索148条,排查出各类案件22起,查获47000多件非法出版物。
信息员队伍全覆盖
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关键是解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人员队伍不强等问题。江苏省扫黄打非执法监管主要依靠基层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和派出所、工商所、街道综合执法等执法力量。信息员、联络员、监督员主要借助城乡社区网格员、“五老”群体、社区志愿者、妇女社团、文化协管员、基层治安积极分子、保安保洁人员,让他们成为基层“扫黄打非”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江苏省“扫黄打非”办建立了直属信息员队伍,并给予适当报酬。徐州等地借助基层综治网格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实现基层信息员队伍全覆盖。
南京市栖霞区万寿社区有近两万人居住。社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各类单位、人员鱼龙混杂,为非法出版物等的流通滋生条件。社区充分发挥基层人员的力量,依托志愿者服务平台,建立了一支由社区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工人、社区楼栋长组成的志愿者巡查队伍。他们身着黄马甲,头戴小红帽,在辖区内的市场、学校、菜场、文印店等地周边地区进行细致的巡查和记录,对流动非法出版物商贩起着强大的震慑和驱赶作用。
小网格发挥大力量
“扫黄打非”进基层,要做到及时发现、迅速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涉“黄”涉“非”问题。今年以来,江苏省各市县“扫黄打非”办把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层,加强明察暗访,加强工作督导。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强化县、镇、村社“扫黄打非”相关人员工作责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南京市仙林街道把辖区划分为7个一级、136个二级、1760个三级网格,其中图文店10家、书店9家、网吧15家。把29个机关科室整合为7大服务办公室,通过7个网格与7个社区实现人员捆绑、合力推进工作。建立网格化办公机制,班子成员牵头,以网格为单位,机关、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既是一级、二级网格负责人,也都是“扫黄打非”信息员,每人均分配到各自的“责任田”。一旦二级网格负责人巡查发现不法书商往校园兜售非法教材教辅读物、出售有害画册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将立刻予以全数收缴,对于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也将根据管理权限进行及时上报。
苏州市姑苏区建立完善覆盖四级“扫黄打非”网络管理体系,社区一级全面建成“扫黄打非”工作站。江阴市每个村社各配一名文化市场专管员,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连云港市在全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四级”管理网格的基础上,突出把“扫黄打非”工作作为执法的首要任务,实现了“扫黄打非”执法监管到村社的全覆盖。
多途径宣传扫黄打非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崇尚健康文化,是“扫黄打非”源头治理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扫黄打非”办坚持教育先行,组织力量深入校园、社区、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扫黄打非”公益活动。
淮安市洪泽区花150万元,兴建了一条多功能流动文化船。文化船为湖区数十万渔民打造了一座水乡流动书店、一个水乡流动舞台和一支水乡流动电影队,也将“扫黄打非”宣传教育送入湖区村社和船家。
南京金陵小学的老师还将“扫黄打非”知识编成快板书,让孩子们可以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使远离盗版和不健康读物的意识深入人心。
南通市、泰兴市、宿迁市大力推广“扫黄打非”“绿书签”微信公众号。盐城市盐都区通过“村村响”等载体,向群众讲解涉“黄”涉“非”出版物的危害,介绍简单实用的鉴别方法。南京市六合区组织“绿书签”近校园系列活动,为“绿书签”读者提供购书优惠服务,引导青少年热爱读书,自觉远离和抵制有害出版物。(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