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过破旧的窑洞,种过贫瘠的土地,吃过干瘪的饭菜……贫困地区的状况,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曾不远万里,自费学沼气技术解决村民生活困难;他曾顶着压力,为农民争取减免粮食年征购量。40多年来,他的扶贫脚步从未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30余次到全国各地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问题。如今,他依然常常翻山越岭,到贫困地区考察走访。对于扶贫,他一直是身体力行。
他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从一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掌舵者,扶贫,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
(图:2013年,习近平来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与八旬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他,就是“扶贫干部”习近平。
当前,我国仍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他最牵挂的一群人就是——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民。
今天,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用多图带你回顾,总书记扶贫路上的那些动人瞬间……
40多年来“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回忆起自己在农村插队的岁月。
当年,习近平还不到16岁,就来到陕西延川县的梁家河插队。
在梁家河村,作为村支书的他,自费到四川学沼气池建造技术,回来打第一口沼气池子时甚至还溅得自己满脸是粪,但他成功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
(图:2015年2月,已是总书记的习近平,“重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在河北正定,时任县委书记的他,顶着压力如实向上级反映问题,为农民争取到粮食年征购量减免2800万斤。
(图:2012年12月,习总书记回到河北,来到地处深山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看望。)
在福建宁德,时任地委书记的他,推动挂钩扶贫的福安坂中畲族乡的公路建设,改变了当地“交通基本靠走”的现状。
再后来,到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虽然他的工作地点和职务在不断改变,但他一颗扶贫的心,却一以贯之。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在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庄严宣示。
说到就要做到。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后仅一个多月,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图:2012年12月,就任总书记仅一个月的习近平,就走进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到困难群众唐宗秀(右)家慰问看望。)
不仅要看望,更要“开药方”。
在阜平县考察时,习近平就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他还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4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图: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在湘西,习近平表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
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江西井冈山。五年来,习近平访真贫、看真贫,翻山越岭、风雪兼程,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
(图:2015年1月,习近平来到云南省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
这些贫困地方,他去过后依然会放在心上。他曾透露,他去考察过的这些地方,有关部门都派人进行“回访”。看到当地是在认真抓落实,他欣慰地表示“这很好。”
扶贫,习近平给自己也给全体党员干部定下了目标:到2020年实现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这是他对当前扶贫开发形势做出的清醒判断。怎么办?习近平从政治上高位推动,他在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怎么扶?有着丰富扶贫经验的习近平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干部“面授机宜”。2013年他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2015年他在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2016年他在重庆考察时表示,“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
(图:2014年1月,习近平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在内蒙古考察期间,他强调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国家统计局2016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减少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一直心系扶贫,就是希望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习近平希望自己亲眼去瞧。为了访真贫、看真贫,他每次考察扶贫,都特意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去调研,而且要求“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图:2014年4月,习近平在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同村民座谈。他在那次考察中提到:“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他会问得很详细。在河北省阜平县困难群众唐荣斌家,他盘腿上炕,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他会看得很仔细。在宁夏泾源县杨岭村回族群众马科家,他掀开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问屋顶上铺没铺油毡、会不会漏雨,电视能看多少台。来到厨房,打开灶上的大锅盖,看里面做着什么好吃的。
(图:2016年7月,习近平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亲切交谈。他说,扶贫工作“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在亲历群众看来,他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会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会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还会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老人不认识他,问“怎么称呼您?”,他会自我介绍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对群众的困难,他很放在心上。在安徽省花石乡大湾村,他听说汪能保爱人一年药费要花两三千块钱,他当即表示,扶贫机制要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图:2016年4月,习近平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在内蒙古伊尔施镇林业棚户区,他看到郭永财家的简陋住房后十分关心,听说这片棚户区已列入明年计划,他说,希望你们住房条件尽快改善。
看到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会很高兴。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看到麦田长势很好,他高兴地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图:2016年8月,习近平来到青海省班彦村吕有章的新家,了解施工进展。)
在宁夏大湾乡杨岭村,村民称赞党的政策,他拉着马克俊的手说,看着你和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很高兴。
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22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今年2月,习近平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75岁的村民彭水生激动地握住习近平的手,质朴地竖起大拇指:你呀,干得不错嘞!
(图:2016年2月,习近平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给乡亲们拜年。)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干部”习近平正践行自己的承诺,百姓也在期待,有更多像他这样的干部。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
2012,河北;2013,甘肃、湖南;2014,内蒙古、新疆;2015,云南、陕西;2016,江西、安徽、宁夏、青海......习总书记丈量贫困地区的脚步,一直在路上;中国的扶贫工作,也一直在路上。
总书记最牵挂的人,你们还好吗?祝你们早日脱贫!
(注:参考人民日报、党建网微平台,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