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环保督察组为内蒙古环境现状把脉
容量虽大但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
今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11月12日,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反馈了督察意见。从督察组反馈的意见看,内蒙古虽然疆域辽阔但“但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部分区域生态退化问题依然严重”。
督察组副组长翟青在向内蒙古自治区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不少同志不仅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反而认为全区环境容量大,环境不会出问题。”据他介绍:“2013年以来,半数盟市党委常委会很少专题研究环境保护,有的甚至一年间没有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一些地区生态破坏情况令人心痛。”督察组在反馈意见时也点了个别企业的问题。
督察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在30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报送问题整改方案,同时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开。
针对督察问题已问责280人
督察组经过一个月的督察对内蒙古自治区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自治区政府平均每两个月专题研究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制定落实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制定《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
督察组认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内蒙古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1%。督察组说,呼伦湖治理初显成效,乌梁素海湖区整体水质已由2010年的劣Ⅴ类提高到目前的Ⅴ类,呼和浩特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乌兰察布市霸王河综合治理、乌海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取得的成效也被督察组充分肯定。
据督察组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按照边督边改要求,严查严处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案件,并向社会公开。截至目前,共办结环境问题举报1637个,关停取缔违法企业362家,立案处罚206件,拘留57人,约谈238人,问责280人,边督边改效果得到群众肯定。
煤化工等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督察组也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部分区域生态退化问题严重,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草原的保护与利用矛盾依然突出,实现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还需付出艰巨的努力”。
督察组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环境保护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尚不到位。“不少同志不仅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反而认为全区环境容量大,环境不会出问题。”督察组说,2013年以来,半数盟市党委常委会很少专题研究环境保护,有的甚至一年间没有研究环境保护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多位同志指出,很多地方干部没有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财富,一些地区生态破坏情况令人心痛。
督察组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煤化工、电解铝、火电等产业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但在产业空间布局、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研究不够,在产业环境风险控制方面措施不多,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湖生态功能恢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督察组指出,截至督察组进驻时,2016年2月国家批准的呼伦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项目资金尚未落实,2016年治理任务难以完成。乌梁素海治理工作主要通过凌汛补水,综合治理规划尚未批准实施,农业面源治理不力,保护区内未经环评审批擅自上马占地达5000余亩的养殖及其配套工程。岱海湖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湖面急剧萎缩,水质逐年恶化,但目前相关市县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自治区尚未批准实施岱海湖综合治理规划。
半数保护区存违法开发问题
“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问题仍然多见。”据督察组介绍,89个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中有41个存在违法违规情况,涉及企业663家,且矿山环境治理普遍尚未开展。督察组指出,大青山、西鄂尔多斯、甘草等国家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量采矿企业直到2016年上半年才停止生产。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职能部门违规在自然保护区内办理采矿证,甚至到2015年5月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后,相关部门仍对甘草保护区25宗采矿权审批续证。督察组透露,2014年和2015年,国土和环保部门违规审批位于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的采石场项目。
另外,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家企业未按环保厅要求启动退出机制。呼伦贝尔、鄂尔多斯存在违规占用天然草地问题。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已基本丧失。
好水减少差水增多污染防治滞后
就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督察组给出的评价是,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滞后。
“全区存在‘好水减少,差水增多’的问题。”督察组说,2015年,全区90个地表水断面中,达标断面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支流12个断面中5个,西辽河流域14个断面中7个水质持续恶化。
同时,全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通辽、呼和浩特、包头等多个盟市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大量企业违规使用水资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剧全区水环境保护严峻形势。
督察组认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进展较慢,全区尚有10家企业22台火电机组未建设脱硫设施,其中呼伦贝尔市多家企业长期超标排放。截至2015年底,全区城市建成区仍有654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老旧锅炉尚未淘汰。7家企业自备火电厂违规上马,总装机容量达511万千瓦。
北方药业屡被投诉现场腐臭扑鼻
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反馈意见时说,部分历史遗留及群众关心问题亟待解决。
“呼伦贝尔北方药业有限公司异味扰民问题长期存在,2013年以来,自治区各级环保部门共收到关于北方药业的投诉达143件。”督察组说,现场督察时,厂内腐臭扑鼻,生力源肥业违规填埋北方药业产生的废菌渣,性质恶劣。
被督察组点名的还有乌海及周边地区煤田(煤矿)问题,督察组指出,乌海及周边地区煤田(煤矿)自燃污染环境问题严重,2012年以来自治区煤田(煤矿)灭火工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灭火工程排土场管理和矿区回填等生态修复工作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此外,督察组说,包头危废综合处置中心建成后长期不能正常运行,全区大量有色金属冶炼废渣未得到及时处置,存在环境风险。工业园区亟待清理整治,64个自治区级以上园区中,29个未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31个未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大多数园区未配套建设正规渣场。(郄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