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从首次审议到最终通过,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这也难怪,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互联网大国,网络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碍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和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的“头号天敌”。因此,制定一部网络安全法,做到依法管网、依法治网已是时不我待,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建设与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就我国而言,在网络立法方面,现行的国家安全法首次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并以专门条目规定了“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而今网络安全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依法管网、依法治网工作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网络安全法的具体条款来看,应该说是亮点纷呈,求真务实,内容丰富。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更给出了解决之道,体现出了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协调推进网络安全和发展。比如,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和网络产品及其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等等。这些规定都重在管用、重在预防和解决实际问题,可谓牵住了维护网络安全的“牛鼻子”,契合社会期待。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它不是法外之地。不管是办网者还是上网者,只有以法律为准绳、以秩序为基础,才能更充分享有参与、表达和监督的自由,互联网才能得到良性、持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助推器”。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网络安全法的通过,法治的阳光将普照网络空间,不仅依法管网、依法治网已成为现实,打击网络犯罪、保障网络安全也将更有成效。
新闻背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11月7日上午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诈骗。该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