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数据造假 必须一查到底】据统计,仅在去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给采样器戴“口罩”式的环境监测造假,掩盖了空气污染,却在监测末梢制造了另一种“污染”。
央广时评:环保数据造假 必须一查到底中国之声 作者: 白健 2016-10-31 08:27:06 举报 阅读数:36816 近日有媒体曝光,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工作人员,擅自进入一家环保部直属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致使数据失真。据了解,此事发生在今年3月,目前5名涉事工作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事实上,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并非个案。据统计,仅在去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诸如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式”的造假术,在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版本,有的将采样管插入矿泉水瓶,有的在监测软件上留“后门”……以前造假主体多是企业,如今本该为数据真实性把关的环保部门,竟然也出了“内鬼”,其影响显然比企业违法造假更为恶劣。给采样器戴“口罩”式的环境监测造假,掩盖了空气污染,却在监测末梢制造了另一种“污染”,它能过滤掉PM2.5,却徒增了政府部门公信力之“霾”。
对于环保数据的造假行为,去年1月1号起实施的新《环保法》,以及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既然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相关的执法就要跟上。对于监测造假行为,无论涉及部门层级有多高,牵涉层面有多广,都应当一查到底,让造假利益链条现形,让违法者承担高昂的成本。
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压缩环保监测数据的造假空间,还有待更系统性的制度优化。在环境监测方式上,不妨大胆改革,比如把民间监测数据纳入统计视野,更加注重公众的主观感受。一旦发现官方和民间,客观数字和主观感受有严重偏差,就应该启动调查,及时纠编。(央广评论员: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