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决心
精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安徽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 郑宏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我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经历了实践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彰显强大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理对象由原来的城市治安管理转向覆盖全方位、各领域的社会治理;二是建设主体由起初的公安机关主导提升到党委政府主导;三是治理层级由基层治安治理上的探索上升到国家治安治理的基本方略。实践上的创新带来理论上的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立体化”到“立体化、信息化”,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的认识不断升华、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方向,提供了工作上的基本遵循。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和广大政法综治干部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上来,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勇气,下更大力气、出更多实招,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2004年、2010年、2014年和201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四次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阶段性目标,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各地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完善六张防控网,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和基础保障,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水平,促进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一)织紧织细织密社会面防控网。按照“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要求,推进社会面网格化动态巡防,健全完善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机制,治安卡口建设有力推进,充分发挥了“滤网”和“屏障”作用,全省抢劫、抢夺案件和入室盗窃、入室抢劫、撬盗机动车案件等三类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社会面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二)织紧织细织密城乡社区防控网。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强力推进“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不断加强专职治安辅助力量建设,全省1.5万个行政村均已实现一村至少一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化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深入推动“警民联调”工作,有效减少民转刑案件,有效防范个人极端暴力案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全覆盖工程。
(三)织紧织细织密单位内部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位一体”的数字化立体化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实现影响单位稳定的不安定事端、影响单位安全的治安隐患和危害人身安全、公私财产损失的可防性案事件逐步下降。公安机关通过旅馆业信息系统抓获各类网上逃犯和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均排名全国前列。
(四)织紧织细织密公共安全网。推动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安徽省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狠抓交警执法站及路面定点执勤和流动巡逻机制建设,切实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持续开展“清剿火患”等专项活动。公安机关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加强对剧毒化学品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确保了危爆物品“零流失、零被盗、零炸响”。
(五)织紧织细织密视频技术防控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纳入各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视频监控点覆盖密度不断增大,基本建成联接省、市、县(市、区),并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社会治安视频防控系统,实现主要公共区域、场所、街道和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及周边地区、治安复杂区域等部位以及公共交通工具视频监控点位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打击防控的综合效能。
(六)织紧织细织密网络社会防控网。积极推进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电子数据鉴定实验室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情报侦查、案件侦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网上作战实力。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孟建柱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的部署要求,切实做到“五个着眼、提升五个能力”,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是着眼创意创新创造,提升创新引领力。创新是时代主题。综治工作要因势而谋、因时而动,通过观念理念上的创意,带动方法手段上的创新,最终实现制度体制上的创造。不断推动观念理念有新创意,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引导社会成员确立共同防控意识,努力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方法手段有新创新,健全对公共安全风险滚动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挖掘能力,实现网上治理与网下管理、法治手段与技术手段、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打击、防范、治理三策并举目标。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有新创造,积极创新并创造多方参与、风险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动部门间的联动融合和政府、市场、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二是着眼预测预警预防,提升风险防控力。牢固树立“数据文化”理念,依托“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着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深度应用,着力加强社会治安视频防控联网建设,着力加强大数据技术和网格管理技术融合应用, 将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有机融合的示范工程,推动形成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高防范风险、保障安全能力,实现从被动式静态管理到主动式动态服务、从事后防控到事前预警的转变。
三是着眼联防联治联动,提升资源融合力。联动融合、增强合力是时代赋予社会治理的职责和任务。要立足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进一步强化全局观、系统观,坚持以联动融合理念为引领,依托信息系统,建设好统一的综治平台,搭建好统一的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机制,让各方信息有效联通起来,让各种力量有效统筹起来,让各类资源有效共享起来,让各项工作有效联动起来,让各个区域有效协作起来,切实增强社会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是着眼督查督办督导,提升责任落地力。督查是责任落实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为抓手,逐级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局面,综合运用评估、督促、检查、考核等措施,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切实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健全综治工作实绩档案,将考评结果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直接挂钩,对排查出的省级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实行挂牌督办或重点管理,形成决策执行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督导和追究机制,充分用好通报、约谈、重点管理、一票否决、处分建议等规定和办法,保证平安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五是着眼基层基础基石,提升治理生命力。基层基础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检验社会治理生命力的“试金石”。基层不稳大局不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覆盖。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实战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进各级综治工作中心。建立全省相对规范统一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与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全国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为龙头,省、市、县、乡、村5级平台为主干的综治信息化体系,努力把我省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