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法治大会在京召开,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法律出版社支持举办。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岚生在大会开幕式上披露,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目前已公布511万失信被执行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全国四级法院的全部执行案件实行全程留痕、全程公开、全程监控。
在公开被执行人信息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住建部、工商总局、证监会、国家海洋局、出入境管理局、京东、中国银联、各大银行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联动,把开户行信息、存款信息、车辆信息、出入境证件信息、银行卡消费记录信息等相关信息整合在一块,继而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进行网络查控。目前,涉及案件499万余件,冻结559亿元,还包括证券1.65亿股、渔船船舶1.34万艘、车辆888万辆、互联网银行存款5000余万元等。实现了网络查控、共享共治。
据王岚生介绍,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与44家单位联合签署备忘录,511万失信人员被纳入黑名单受到信用惩戒,包括:限制购买飞机票481万人次,限制购买火车票161万人次,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6.6万人,仅中国工商银行拒绝失信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52万余笔。真正做到让失信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那么,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诸如房地产、股权、车辆、金银首饰、器械设备等进行网络查控后,如何快速有效地执行变现给当事人呢?
“我们现在采取了一种网络拍卖的方式,目前全国已有1600家法院实现了网络拍卖,网拍32万余次,最小一笔6块钱,最大一笔4个亿,总共成交额1900多亿元 ,平均成交率达到89%,溢价率达到42% ,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效应。”王岚生介绍说。(法制网记者 王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