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人员刘爱萍让家属送来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29名社区服刑人员参与“慈善一日捐”活动。
◤街道组织15名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回报社会。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司法所,坐落于市北区宁安路58号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里。“别看小楼不起眼,4名‘娘子军’创造的业绩可不简单。”近日,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建华这样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这家司法所。
原来,合肥路司法所4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女同志,平均年龄33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这4名“娘子军”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女性特有的柔情、坚韧、理解和包容无私地倾注到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中,为严肃、枯燥的社区矫正增添了更多人性化光彩。
2004年以来,该所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28名,办理解除矫正95名,未出现一起脱管、漏管事故,安置率和帮教率均为100%,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保持为0。由于工作出色,“娘子军”先后被授予青岛市司法行政系统三等功、市北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多项荣誉称号。
心细如丝除隐患
2014年7月,王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到合肥路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
王某从事废金属收购行业,为获取高额收益,在拉货车上做了手脚:称量净车重前偷偷在车上放上装满水的水桶,净车重称完进入厂区后,再偷偷把水桶里的水放掉,以此骗取与所加水重量相等的废铁。王某自认为做得天衣无缝,但没想到被自己相熟的朋友、也是竞争对手举报了,最终以合同诈骗罪被判处缓刑。
到合肥路司法所报到后,王某一直流露出不认罪的态度。在一次思想汇报过程中,王某神态疲惫,心不在焉,抵触情绪很大,好像有事要着急离开。
有着多年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张军立刻觉察到王某的异常。她判断王某一定是有什么事情隐瞒或者有什么思想变化。“一定要问清楚,解决了才能让他走。”想到此,张军从询问他目前生活现状入手,引导他把自己心里的怒气、怨气一股脑发泄、表达出来。终于,王某透露他对举报人陈某一直怀恨在心,夜不能寐。他已备好绳索、在陈某楼下车内连续蹲守了3天3夜准备伺机报复,但苦于举报人陈某几天未归未能得手。“不杀他难解我心头之恨!当年他一穷二白是我把他带入这个行当,还把自己的客户介绍给他。就因为一次竞标他输给了我,就要害我坐牢!害我现在连这个行当也干不了了!”王某气得咬牙切齿。
“老天爷在保佑你呢。”张军平静的一句话让王某陡然一惊。张军随即娓娓道来:“你之前说你还有个孙子,我没记错的话现在3岁了吧。你想一下,如果这几天姓陈的真被你抓到了,你成了杀人犯,你们两家都家破人亡了。不但你的命也没了,你想过会对你孙子有什么影响吗?”王某急了:“啥影响?”“孩子以后当兵、入党、考公务员政审的时候怎么办?”王某恍然大悟,顿时后怕起来,当即表态:“为了我孙子,我忍下这口气。”
社区矫正中,“娘子军”心细如丝,通过开会、家访拉家常等方式,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行为动态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各种再犯罪动机和犯罪意图并将其化解、扼杀在萌芽状态。2010年以来,合肥路司法所在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类似矛盾隐患3次,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将心比心涤心灵
2015年5月,社区服刑人员刘某因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到合肥路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刘某原本是个55岁的热心大姐,性格外向、思想活络,颇有经商头脑。可是一次错误的“投资”,使刘某赔上毕生积蓄170多万元,经其介绍投资的亲戚、朋友、同事也被骗112万元,一瞬间,财富散尽、亲人成了仇人,刘某本人还被判处了刑罚,单位也将其开除。来司法所报到后,刘某不说话、不出门,陷入重度抑郁,甚至流露出轻生念头。
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向上级申请资金购买了慰问品,第一时间到刘某家中家访。第一次上门,刘某认为司法所人员“走形式、假慈悲”,不让进门。“娘子军”没有退缩,一周3次登门,每次都带去浓浓的情义,终于把刘某感化。她还在司法所的帮助下,加入社区老年大学,报了书法、合唱、电脑3项课程,慢慢的,刘某走出了家,走出了抑郁的牢笼,放弃了轻生想法。回想心路历程,刘某一度感动落泪,让其家人为合肥路司法所送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后来她有什么事就跑到司法所来说一说,儿媳生产,刘某还送来喜蛋,俨然把司法所当成自己的娘家。
2014年8月,市北区面向全区居民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社区居民踊跃捐款。司法所将自愿捐款的活动信息群发给社区服刑人员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9名社区服刑人员纷纷来到司法所,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已经创业致富的项某一下子就拿出来1000元,司法所人员只留下200元;以收废品为生的张某从微薄的收入里拿出来100元,司法所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只留下10元……3天下来,一共捐款3090元,这个数额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司法所工作人员知道这3090元的分量,它代表着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回归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
合肥路司法所所长于珊深有感触:“做思想工作,女性的温柔、细腻有其独到的优势,我们通过给予社区服刑人员尊重、理解和关怀,设身处地帮助他们化解心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程度上获得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信任和支持,使司法所成为了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重启人生之路的心灵港湾。”
截至2016年9月,司法所对家庭困难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慰问58人次,协调办理低保、经济适用房等困难救助3人,协调街道劳动保障中心及辖区企业为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两人,为未婚社区服刑人员介绍对象3人。
痕迹管理有规范
“每个服刑人员的情况都不同,矫正过程常常出现效果反弹情形,所以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能气馁,要有耐心。我们会尽量发挥女性的耐心特点。”于珊告诉记者,为了把个性化矫正做到有的放矢,日常工作中,她们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系统对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显示的人格特征,结合反复、深入的沟通交流获取的信息和判断,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矫治方案。如对于认罪态度不好、不服从管理的人员,以法制教育加强震慑和触动为主,同时找到其心理薄弱环节作为突破点开展心理工作;对于内向忧郁、沟通困难的人员,以频繁、举重若轻的沟通交流和细心关注其情绪变化为主,通过尊重和理解以及为其排忧解难,逐步打开其心门。
另外,合肥路司法所将痕迹化管理落实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环节,除电子档案外,每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一套详细的纸质档案,包括手写的个人思想汇报、矫正个案书、每月学习劳动记录、阶段矫正效果评估表等22种详细量表,并且做到实时更新、动态管理。除司法所的矫正个人档案、工作档案、照片档案外,下辖9个社区司法工作室也全部建立标准统一的社区矫正规范化档案,通过事事留痕、清晰明了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和严肃性,也取得了良好的动态管理效果。(文/图 孙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