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时髦的科技新词与警察蜀黍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从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遭电话诈骗后猝死,到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00余万。一连串轰动全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生后,大家意识到:智能化犯罪潜伏在每一个人身边。
数据显示,在美、英等国,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在我国,网络犯罪已占犯罪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大量增加。这一新问题,不仅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更惊动了中央首长。
8月3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亲自到上海考察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他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围绕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提升源头阻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智能化水平。在调研期间,他特别去看了上海市公安局牵头组建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该平台就是借助科技力量打击电信诈骗的利器。
保障公共安全,如何真正实现科技支撑、智能打击,还真不是一个小问题。这几天,政法系统的首长们齐聚南昌开会,再次关注了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源头治理的问题。长安街知事APP也参加了这次规格极高的会议。
10月10日至11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举行。
会议名称叫做“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16个字很长,不过其实核心很明确,就是“创新”二字。
就拿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来说,不少地方和部门就交上了“创新”的答卷。目前,上海、吉林、湖北、深圳等地已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中国工商银行与公安部合作共建百万级电信诈骗黑名单数据库,已累计拦截欺诈汇款10万余笔,避免损失14.6亿元。年底工行还将实现对可疑账户资金检测控制,并实现个人通过ATM向非同名账户转账延时24小时到账。
网络犯罪是新技术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既为社会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重要机遇。会议透露,中央十分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上的应用,很多省市都在积极展开实践。
长安街知事APP此前就介绍过,孟建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技术达人”。早在2014年4月,第一期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他就说过:“谁率先拥有、善于利用大数据,谁就能掌握主动、赢得未来。”
去年9月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孟建柱明确表示,各地要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对于不支持互联网共享的新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应不予立项。
在这次创新工作会上,他又谈到,“大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将极大地提高社会治理的可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在他看来,“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揭示以往人们难以认识到的事物内在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也提出,“要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此次会议选在江西召开,与当地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无关系。今年3月,江西省景德镇市和乐平市连续发生6起入室盗窃案,景德镇市公安局根据“全警情录入”的数据,将6起案件视频汇总串联,从作案手法、视频轨迹等进行分析研判,确认系同一伙人所为。随后公安机关对通讯信息、网络虚拟信息以及前科人员信息等进行碰撞比对,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
这次成功的行动,得益于江西省公安厅2015年11月全面开展的“全警情录入”工作。这项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对110接报、群众上门报案、工作中发现、有关部门移送等所有警情,录入统一的接处警系统平台。海量警情数据的汇集,为民警研判分析案件、寻找案件线索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上半年,江西省破案数同比上升了21.6%。
而在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大数据在成为当地新兴重要产业的同时,也在为社会治理提供更有利的支持。省高院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把统一的证据标准镶嵌到数据化的程序之中,打造智能审判、决策辅助系统,减少司法任意性。既提高审判效率,又促进司法公正。孟建柱此前就曾提出过“数据文化”的概念,而推动“数据文化”,就是坚持用数据说话,防止拍脑袋随意决策。
在新的形势下,广大政法综治干部无疑要自觉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知识的学习,自觉加强对现代科技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孟建柱本人对大数据有着清晰和深入的认识,以身作则,可以说是为政法综治干部学习新技术带了个好头、作出了表率。
撰文|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