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影响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G20杭州峰会,是世界对中国在全球治理力量的接受和认可。中国在国际上从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转身为真正的引领者,为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
同样,在全球反恐、控核、互联网、维和等领域,中国力量也越来越不可或缺。面对一系列国际社会重大问题和难题,中国用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和路径。
近一年来,恐怖主义的阴霾一直飘荡在西方国家上空,“安全”二字,正逐步在其国民心中破碎。种族冲突、社会矛盾、内忧外患,政府对社会治安的掌控力严重不够,在独狼式恐怖主义面前,几乎毫无防范能力。
在国外恐怖袭击和个人极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中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特别是G20杭州峰会的安保工作圆满、出色,不仅大事没出,小事也没出。近几年来,中国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一直在90%以上。2015年,中国每10万人中发生杀人案件0.67起,位列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行列。中国再次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长治久安,是国民的最大福祉。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平安中国的建设成效为那些或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是陷入宗教、部族、地域纷争的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长治久安路径。这些来自东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推进现代社会治理与时俱进,期望为世界人民带去平安和幸福。中国智慧中国智慧首先在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关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角度,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十个方面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是提出建设平安中国目标,要求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推进。
二是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政府和社各归其位、各担其责,努力实现社会善治。
四是提出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五是提出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要求重视疏导化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六是提出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要求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问题发生。
七是提出处理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要求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最大限度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减少对立面。
八是提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求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九是提出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求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是提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要求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
中国经验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平安中国目标,坚持一手抓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一手抓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不断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大平安理念,拓展内容、健全机制,提高平安建设水平。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平安建设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三是坚持党政主导、齐抓共管,健全领导责任制,发挥有关部门积极性,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局面。
四是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组织动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形成共同防控风险局面。
五是坚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策策略结合起来,依法妥善处理政治类敏感案件,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政治、社会效果相统一。
六是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禁毒扫黄、打击金融证券犯罪等专项行动的同时,推动完善政策制度,促进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问题发生。
七是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统筹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道德教化、心理疏导等手段,增强社会治理实效。
八是坚持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九是坚持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建立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机制,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十是坚持主动引导、赢得支持,建立健全宣传舆论工作机制,提高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为平安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