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在会议获悉,目前,吉林省拨款11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法学会在全省建立法律服务站2873个。2016年,5000多名专家共接待群众咨询40360次,化解纠纷10996件。
杨淑艳曾经是吉林省辽源市有名的上访人。十年前,她与长春市某医院产生医疗纠纷,由于病历被涂改,医疗事故鉴定难以作出,影响了此后的诉讼结果。2013年,杨淑艳放弃诉讼,开始进京非正常上访,前后共计160多次。
“官司打到最后,山穷水尽,只能往前走,没有回头路了。”杨淑艳感慨。
2016年4月,杨淑艳签署了息诉罢访协议。这起经过了7年诉讼、3年非访的疑难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转机之所以产生,一个由法学会建立的法律服务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辽源市法学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乡镇社区以及信访、医院、部队等单位建立法律服务站。组织专家学者、律师、退休政法干部等法学法律工作者,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服务。
辽源市法学会会长吕兵介绍说,“这些专家也不是每天坐到这儿等着群众来咨询,我们采取电话、网络、面谈、约谈几种方式,解决在实践中群众遇到的一些比较难以化解的矛盾和纠纷。”
在吉林省法学会的帮助下,辽源市完善了群众与专家的互动机制,群众可以从法律服务站的专家库中选择专家,答疑解惑,也就是所谓的群众“点将”;专家可以选择与学术研究有关的案子,长期跟踪,进行“点餐”。
吉林社科院法学所所长于晓光认为,这种方式对研究工作很有益处,可以了解最基层的问题,知道法律现在的缺陷在什么地方,它为专家学者参加社会活动搭建了平台。
2013年,辽源市政府将一批信访积案交由法律服务站的专家协助解决,其中杨淑艳案由武宏生律师负责。
针对疑难复杂法律问题,法学会还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会诊”机制,于晓光等一批知名法学专家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合力。
作为辽源市法学会副秘书长,武宏生律师把杨淑艳的问题大致归纳了几个核心焦点:第一,医疗事故鉴定因病历有涂改而无法鉴定,这种后果应该由医疗机构承担;第二,她诉求的要求数额是300多万元,哪些是合法应予保护,哪些诉求是不合理的,跟她进行充分交流,并给予建议。
“很多法律问题,他无偿地对我指点,有些书中的东西我不懂,武律师都一一指点。”杨淑艳回忆。
三年间,随着相关法律问题日益清晰,杨淑艳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最终,她选择了和解,拿到包括误工费、精神抚慰金、残疾赔偿金等在内的80万元。
现在,北京、广东、哈尔滨、温州……各地法学会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法学法律工作者持续、精准地对接到最需要法律服务的地方。在基层,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找专家问法、唠嗑,大量纠纷在源头消解。(汤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