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你安全吗?
对国家而言,有国泰,才有民安;对百姓而言,平安,是一切的基础。“平安中国”既是所有老百姓的愿景,也是时代赋予领导人的大课题。
如何让中国前进的步伐更实更稳,如何让“平安中国”这一愿景照进向未来进军的新长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平安中国”建设,特别作出了长达三百余字的重要指示。指示共有六句话,是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遵循,也像指挥队伍行止的鼓点,让中国近14亿人的命运,共同汇入中国复兴的洪流。
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带你一一领略,这首平安进行曲的六大节律。
一、总书记指示:“近年来,政法综治战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治、一手抓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
习总书记的第一句话,是对建设“平安中国”的进路上,政法综治战线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者的肯定和鼓励。
这几年来,世界的安全格局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仅今年1到7月,全球已发生1500余起恐袭案件,1.3万人死亡,1.9万人受伤,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再是“安全岛”。第71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美国一天发生3起袭击事件,伦敦、巴黎、慕尼黑…….一个个“黑色记录”被不断刷新。在曾经标榜自由与繁荣之地,恐惧、猜疑、悲伤与愤怒,随着安全威胁的毒液一同流淌。
但这不包括中国。政法君们在突出问题整治、社会治理创新上“两手抓,两手都硬”,让中国的平安建设,成绩斐然。
(图:中国反恐特警在街头执勤。)
严重暴恐事件,在中国近一年来已未有所闻。当不少国家在安全阴云中风雨飘摇时,暴力犯罪事件,在中国近乎成为长辈口中“止小儿夜啼”的故事。据统计,2015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杀人案件0.67起,是世界上杀人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安全环境“风景这边独好”,秘诀在哪儿?长安君认为,关键在两个字——创新。紧盯传统和新生威胁,与时俱进地创新安全管理手段,注重社会治理“增量”积累,才让“平安中国”建设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夯到实处。
二、总书记指示:“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行进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句话,点醒了“平安中国”之路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而根本目标,则是进一步增强每一个老百姓的安全感。自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国家与人民的事业,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平安中国”为什么重要?对国家而言,“平安是发展的基础”;对个体而言,“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人最好的礼物”。我们的党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安全感作为老百姓解决温饱之后的第一需求,值得包括政法君在内的一切力量,努力实现,用心追求。
(图: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新思路)
目标宏大,要靠什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也道出了路径——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时局纷纭变幻,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让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解决老问题、“旧顽疾”,更需要新思路、新打法。如何让“平安中国”的下一步,总是对前一秒的超越?这就需要政法君们既实事求是又敢闯新路,既甄别、防范、遏制、拔除新生的安全威胁,也会用创新的思路、方法、机制,来解决老问题。
长安君相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目标,正是在以“创新”为动力的自我超越中,才能落地开花。
三、总书记指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习总书记的第三句话,讲的是“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之高,应当落在何处。这些方面,将是扩展“平安中国”领域的落脚点。“平安中国”,是亿万人民的事业,不应限于一域一家之狭,“平安中国”视野下的社会治理,需要打通部门壁垒,接续信息“断头路”,这就是联动融合的含义。需要厘清政府定位,引入社会“活水”,这就是开放共治之所指。需要疏通群众参与渠道,完善多元利益的法治表达,这就是民主法治之内涵。当我们凝聚勇气,突破成见、“禁忌”围成的观念牢笼,我们会发现,“平安中国”的目标从未如此清晰可见。
路未行,已致远。
习总书记在指示中专门提出,要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长安君认为,在“平安中国”的新坐标点,这一能力将是“王冠上的明珠”,意味着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预防的新阶段。这根植于科技发展的成果、人员素质的提升,更有赖于理念观念的突破。
(图:大数据助力“平安中国”建设者掌握先机,预测预警预防社会风险。)
科技带来安全威胁,但科技更能消除安全隐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将生活在“云社区”之中。信息整合、动态研判、提前干预,“治未病”将成为给社会把脉的新理念。“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只在于违法必究,更在于借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的实现,让防患于未然成为常态,“使民无生盗心”。
习总书记的这句指示,是对政法君的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社会治理迈向历史新阶段,吹响了集结号。
四、总书记指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
相对于问题,资源总是有限的。习总书记的第四句话,讲的就是如何“四两拨千斤”,找准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怎么找准着力点?这需要问题导向。很多热点事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社会的深层焦虑,也是社会治理“痛点”。因此,政法君必须保持对热点事件的敏感性,洞悉公众在关心什么?担心什么?安全感的最大威胁是什么?了解了答案,就知道要着重解决什么。
抓住着力点后,怎么发力?习总书记指示中也给出了清晰思路——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长安君注意到,“专项治理”与其它几种治理的结合,是新提法,这本身就是问题导向的体现。
为什么?在股市震荡最牵动民心时,人称“私募一哥”的徐翔等一批“股神大佬”,因操纵证券市场纷纷落马;在金融平台鼓动非理性投资时,e租宝等涉嫌非法集资的“明星”金融平台被及时叫停;在网络电信诈骗成为社会公害时,六大部委共同发起削减诈骗风险的联合战役……这些领域,都是新的“风险聚集点”。因此习总书记指示提出,其它几种治理手段应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打“组合拳”。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一杆子到底,立竿见影。
(图:专项治理、重拳出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更好保障安全感。)
这为政法君更好地建设“平安中国”、更精准地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提示了思路和方法。
五、总书记指示:“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当我们找到了着力点,如何让社会治理长效、有效?习总书记的第五句话,说的是重要措施——完善体制机制。
俗话说“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制度沉淀。无论是守护国民安全感,还是为国家发展提供法治框架,都必须摆脱运动式执法之下,安全风险“春风吹又生”的尴尬。
(图:制度保障方能长治久安。)
依靠完善的体制机制,综合治理方能有的放矢。多番打击黄牛,尚比不上购票实名制;再三倡导诚信,也不如一份“失信人黑名单”……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有建立合理、明晰、稳定的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源上挤压安全风险的滋生空间。也是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石。
六、总书记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长安君认为,习总书记这句话是实现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保障,其关键词有两处——“各级党委和政府”和“领导责任制”。
前者,提示了当“平安中国”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时,社会治理就不再是政法君一家的“家务事”,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参与和承担的任务。社会治理工作,已经被明确为“政治责任”,不容袖手旁观。
后者,提示了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上,责任之沉甸甸。习总书记“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提法,意味着将这份责任,压实到了每一位“一把手”和相关负责领导肩上,不容你不作为、不容你“事不关己”、不容你畏缩不前。忽视,就意味着可能丢“官帽”;旁观,就意味着可能掉队。
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人人有责,领导干部更有责。
“平安中国”建设,没有终点,“中国梦”不能缺失平安二字。
逐梦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此番指示,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规律和特点,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指引我们不断攀登的“指路标”。
风雨兼程,初心不改。社会治理之路将伴随习总书记的嘱托,行知行远。治世之行,自治安始。(苏航)
(图:平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