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上海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试运行5个月避免3.5万人被骗
依靠大数据分析以及网络电信诈骗跨区县跨省市综合预防侦破模式,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下称中心)自3月底试运行以来,已冻结涉案资金7900余万元,劝阻3.5万余人免遭电信网络诈骗侵害,有效遏制了电信网络骗子的嚣张气焰。
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指出,中心凝聚了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建设和刑事侦查核心战斗力建设的智慧与创新,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依托中心推动刑事侦查工作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具有上海特色的打击犯罪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获得感。
13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该中心。
大数据促预判
6月12日10时许,上海的夏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另一头的人自称公检法人员,要求夏先生告知其银行卡卡号和密码。
中心第一时间获得这一情报,民警及时拨打夏先生的手机并进行多次“闪信”提醒,但夏先生的手机始终占线。通过技术手段,找到夏先生的准确定位后,中心民警协请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协调徐汇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出警。
据出警民警反馈,他们到达夏先生所在酒店房间时,他已将银行卡信息告诉犯罪嫌疑人。中心民警立即协助当事人拨打银行客服紧急挂失银行卡,避免了数万元人民币的损失。
警方能够找到受害人并及时阻止其上当,要归功于中心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
记者看到,中心电话接处警平台墙上有一面大显示屏,上面以数字和图表的方式记录着当天上海电信诈骗案发情况,包括每日涉案金额、电话来源地、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数据等。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探长糜一鸣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与各地公安局的信息资源相整合,形成大数据库。
据介绍,电话出警平台24小时全天候工作,统一受理、统一查询、统一封堵、统一查处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大大加强了案件线索的汇总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比对大数据,中心得以发现潜在的受害者或正在遭受诈骗的被害人,从而精确指挥,及时阻止诈骗行为。
糜一鸣说,发现被害人后,民警会立即拨打电话进行提醒,如果被害人电话长时间占线,中心将发送“闪信”。即使电话处于通话中也可以接收“闪信”,“闪信”全屏显示在当事人的手机屏幕上,只有用手点击才能退出,保证当事人能够看到。在以上手段都未收效的情况下,中心会联系相关派出所出警劝阻当事人,全力避免其上当受骗。
第三方快止损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夏先生那样幸运。6月上旬,马来西亚某跨国公司遭遇网络邮箱诈骗,向犯罪分子的离岸账户内转账770万美元,由于发现较晚,部分资金已被犯罪分子转入国外账户,中心平台成功拦截涉案赃款近400万美元。
糜一鸣告诉记者,以前要追回诈骗案中被骗的钱款,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和犯罪嫌疑人比速度。按照一般程序,被害人发现受骗后报案,公安机关制作笔录,民警申报审批后拿着相关文件前往案发银行所属分行盖章,一连串程序下来,不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更流失了宝贵时间。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流转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办案程序更加难以满足挽回被害人损失的需要。
记者在中心办公区域发现一间挂着“资金查控组”牌子的办公室,多家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派驻人员在此办公。民警一旦接到报案,能够立即通过这些派驻人员查询账户,及时止付和冻结账户内资金。如果资金已经转入犯罪嫌疑人账户,民警也能通过派驻人员查询犯罪嫌疑人转账、取钱、消费等痕迹,找出其所在之处,相比传统办案模式节省了大量办案成本。这种与银行和第三方的联动,让中心做到接报反应快、账户查询快、资金止付快,收到“以快制快”的效果。
据介绍,中心将不断深化与银行和第三方之间的合作,提高中心查询异地账户、对公账户和离岸账户的效率,力图实现针对不同账户的全项查询。
跨区域强打击
“互联网+”背景下的诈骗犯罪不需要面对面交流,让犯罪嫌疑人更趋向于异地作案,骗子在不同地方随意拨打诈骗电话,而且往往利用异地账户,给警方追查带来困难。
据统计,电信网络诈骗案99.99%的犯罪嫌疑人使用的账户不在本地。在此形势下,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要因时制宜,探索出“互联网+”时代跨区域打击新模式。
为此,中心一改110接警后将案情转至属地派出所的传统方法,凡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0将直接与中心对接,由中心梳理、串并、分析,通过大数据库和银行、第三方协力,力图实现精确识别作案工具,精确跟踪资金流向、精确定位犯罪嫌疑人,形成连贯打击之势。
上海公安机关在各个电信网络诈骗案多发地区均设有工作点,统一侦破类案并实施抓捕。这种跨区县、跨省市综合统筹的诈骗打击模式,不仅有助于更高效、更精确地破案,而且节约了警力和社会资源。
据介绍,中心将不断加强与外省市交流协作,进一步提高跨地区、跨省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能力,同时加强与金融、通信以及社会资源的叠加整合,扩大中心大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强化大数据研判分析能力。(余东明 黄浩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