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误杀》:正义的悬疑

2016-08-07 23:44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郭美宏
字号  分享至:

  《误杀》海报

  如果人生是一条要追溯和探寻的河流,那么电影就是一个旅伴,扬帆起航给予希望,千帆过境给予慰藉,顺流时振臂欢唱,逆流时守护理想。比如印度电影《误杀》,因为父亲对家庭的爱,它对人性给出了另一种诠释和解读,展示了人性的深邃,而不是阴暗。

  《赵氏孤儿》中程婴救孤的义举揭示了人类基本的价值及正义诉求,无可置疑,但《误杀》的故事则由异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正义”需要我们在纠结中解读,不可能一气呵成。

  面对女儿安玖在学校野营活动中被同学萨姆偷拍更衣视频并遭威胁,安玖错手打死了萨姆这一意外案件,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的半文盲老爸维杰,不能接受孩子前程的被毁灭,也作了与《心迷宫》中村长相同的决定:破坏现场,伪造证据,保护孩子。不同的是,维杰破坏现场后,影片后半部分着力于展示父亲如何带领全家对抗来自司法制度可能的惩罚。在这个关键点上,《误杀》显示出与《心迷宫》完全不同的气质:如果说《心迷宫》中人性的阴暗为叙事服务,那么,《误杀》的叙事则为它的“问题”服务。导演借安玖无论如何有其正义性这一资源,探讨另一个有关正义性的“问题”:父亲维杰维护家庭、对抗正义的做法到底对还是错?到底是正义还是非正义?

  《误杀》中的安玖和《心迷宫》村长的儿子宗耀都失手杀了人,均应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什么样的惩罚对他们是公正的?依古典立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古典立场还是给克吕泰涅斯特拉《复仇者》或者美狄亚《被欺骗者》这样的杀人者留下了辩护与剖白的空间。

  而在流行自由伦理的现代社会,为克吕泰涅斯特拉与美狄亚辩护自然不在话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第五诫中甚至为杀人犯雅泽克偶然的个体性情也做了辩护。雅泽克的妹妹因车祸致死,性格暴烈的雅泽克认为这是某种不义的结果,他无法忍受这种不义。于是,他选择复仇,用杀人来给妹妹一个公道。既然雅泽克执意将妹妹的意外理解为不义的结果──虽然是偶然而随机的——那么,当这种随机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司法制度实际上无法追究“杀人者”的责任。最终的结果就是,对雅泽克的惩罚“是合法的,但不一定是正当的”。

  是的,面对活生生且具体的杀人者,正义的审判何其难!无论依古典立场还是现代自由伦理立场,宗耀和安玖都有其正义性,都能够获得我们的同情。但,因为有了这样的同情,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吗?

  《误杀》中的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且命案全过程已经在观众面前巨细无遗地演示过了,然而观影乐趣不但没有降低,反在罪犯和警察紧张的角力过程中、在抽丝剥茧的案件推理中逐渐积累迸发。有趣的是,许多观众会被影片中涌动的情感导向,一边倒地向着“对抗正义”的一方。观众竟然像罪犯同伙一样,大部分时间里在紧张地替杀人者家庭捏着一把汗!

  该电影全片前段铺垫稍显缓慢,也没有任何刺激的大场面出现,但是编导依然能将断案过程编排得扣人心弦。代表着“善”的罪犯和象征着“恶”的警察被放在关系微妙的对立面,均被塑造得有血有肉、形象饱满。正反角色拼耐心、拼勇气、拼智商,精巧严谨的情节构思完全经得起推敲。

  这也使我由此想到日本本格派经典推理小说《嫌疑犯X的献身》,小说曾被誉为本格推理的终极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本片起点甚高——它突破了常见的“凶案-侦探-破案”的犯罪电影格局,悬疑点也从谁是凶手转移到了谁将赢得这场比拼的胜利,新颖却不乏悬疑。

  作品采用倒叙手法展开。故事的开始,男主人公坐在警察局的铁栅栏里,事先给观众一猜测,难道故事的结尾是父亲替女儿受了刑?杀人最终得到偿还?可镜头慢慢推近他的眼睛特写,我们看到眼神中一份坚持、一种平静,让人们的好奇心和悬疑感陡然而生。然后,电影缓缓铺垫男主人公爱看电影到不想做生意的地步,铺垫一家人的和美生活。

  维杰虽然只接受过小学四年级的教育,但他在保护家人和案件应对方面中表现出的超出常人的睿智,足以讽刺那些相信“课本教育高于一切”的人。人类最牢固的记忆是视觉,但是具体的对话、日期、时间就不会记得那么清楚了,维杰巧妙地利用记忆的规则,伪造了过去发生的一切,让检察官以为的现象成为了现实,简直完美的细节操作令人拍案叫绝,原来印度电影玩起高智商也像开了挂一样,突破大脑的天际。

  结局再次把电影的悬疑张力上升到新高度,因为看完电影很多人一定和男主妻子一样迫切想知道尸体埋在哪儿,在以为导演可能要让它成为永远的秘密之时,男主人公与警长意味深长的对话揭开了最后一个谜题:“我相信,你和你的警察局会一直保护我们!”揭示真相之后,这句话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警察局替男主掩盖尸体与犯罪事实,不是保护是什么?把罪恶掩藏在所谓的“正义”之下,具有很辛辣的讽刺意味,从一定程度上也抨击了司法黑暗中的法治疲软。从题材的现实性来看,这部电影有积极的存在意义。

  电影中折射的价值观可能会引起争议,特意借角色之口予以阐明。作为丈夫和父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家庭。因此尽管存在道德挣扎,维杰仍旧认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即使是需要去伤害很多很多的人,他也会心怀内疚但毫不犹豫。这种带有极端色彩的价值观不为人们所喜,但更符合人类的本性:不爱自己亲人者,岂能指望着他去爱别人?维杰神一般的存在带来了这部神一般的电影,这也印证了曹雪芹老先生的灼见:世事洞明皆学问。在电影所展示的法治困境中,我们如何达到“世事洞明”?《误杀》不仅仅是激励我们,更让我们有信心期待更完善的司法体制。(汪宇堂)

问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失责必问决不是口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

银行卡被盗刷用户遭遇索赔难 谁该承担责任?

若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卡片造成卡片丢失,或是造成了信息泄露,客户方面实际是存在一定过失责任。

致敬守正义斗腐败的检察人

“查办贪官不是目的,让更多官员保持廉洁性才是根本。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起到了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