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四面环山。这里,天空湛蓝,草木葱翠,额尔齐斯河水潺潺流淌。这里,曾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这里的故事用一本书都难以写完,这里拥有世界级的地下宝藏。
7月16日至7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近50名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来到富蕴县可可托海干部教育基地,参加“两学一做”专题培训,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讲解员情感饱满的讲解,了解老一辈可可托海人艰苦创业、立志复兴、报效祖国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时光流转,一去不返。如今的可可托海,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在此驻足流连。酿一杯酒,沉淀一段岁月,煮一壶茶,重温一段回忆,尽管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被逐渐尘封,每当走进前辈们排除万难,砥砺前行的闪光记忆,依旧能在历史的浮沉背后感受到力量与温暖。
见 证
7月17日,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正在讲他的收藏史。记者 袁亚婷摄
走进可可托海镇陈列馆,讲解员铿锵有力、饱含情感的声音响彻整个展馆,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展板,一块块矿石,让历史如胶片般在人们眼前回放。
在陈列馆,有一块特殊的展览区域,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粮票、像章、电视机、收音机等老物件。每天早上,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都要去展馆看看这些老物件,他说这样才觉得安心。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今年55岁,老物件的主人,从小在可可托海镇矿区长大。1982年,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当兵复员回到可可托海镇,开始了他的收藏之旅。2013年,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时,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将收藏品“搬”到了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的展厅里。
在陈列馆中,一个牛皮背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背篓是用纯牛皮制作,坚硬且扎手。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这个牛皮背篓是矿工们背矿石用的(哈萨克语称吐鲁普)。由于当时环境艰苦,生产条件落后,矿工运矿石下山都是人拉肩扛,布袋、麻袋等装盛工具也都极易破损。后来,矿工们想到了维吾尔族群众平时用的牛皮袋结实耐用,于是就制作了牛皮背篓,冬拉夏背用了20年之久。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一一细数着这些老物件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当记者问起,为何要收藏这些老物件时,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说:“这些物件都是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们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它们不仅仅是个普通的物件,更是可可托海发展史的见证。”
开 拓
7月16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子顺(右)与老矿工买地·托乎提(左)交流。李秉 摄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只知道父辈们是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给苏联还债,但不知道,可可托海的矿工们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用肩膀背、马车拉,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站在飞扬的粉尘中,以青春和健康为代价,将采出的矿石运往苏联还债,还债额占还债总额的40%。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中下游的淤泥中,发现了稀有金属元素,1935年在富蕴一带发现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1941年对三号矿床进行了勘察和开采,采出的矿石全部运往苏联。1950年至1954年,可可托海由中苏合管,1955年1月1日,中国收回了矿山管理权,1964年完成了对可可托海的勘探,此后,可可托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我国最大的锂、铍生产基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正逢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所有对华援助并要求我国为以前的援助“买单”。
买地·托乎提和可可托海镇上的男女老少纷纷加入矿工队伍,承担起国家的重托。
如今,买地·托乎提已经80岁高龄,在可可托海镇矿务局工作45年,矽肺病二期患者,常年依靠药物缓解病痛。回首那段岁月,老人眼睛泛着亮光,带着颇为自豪的语气向记者讲述了曾经那段难忘经历。
1953年,买地·托乎提成为了可可托海矿务局的一名爆破工人,每天同10余名工友一起工作。“白天有爆破任务就白天干,晚上有爆破任务就晚上干。那时的工作没有特定的时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买地·托乎提说。
从事爆破工作,危险无刻不在。1953年10月20日凌晨,买地·托乎提与另一名爆破工一起执行任务,由于技术滞后,爆破打眼过程中,买地·托乎提的眼睛和头部被飞石砸中受伤,差点丧失了性命。
1962年,买地·托乎提服从安排在矿脉担任安全生产保卫干事,主要负责矿坑的安全生产工作。
买地·托乎提说,这项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都要对矿厂的机械设备、挖土机、库房等安全重地进行认真查看,查看机械设备、安全重地等是否存在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还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避免下次出现这种情况。
“矿脉的安全生产关系着每一个矿工的生命安全,而采矿、打眼放炮、选矿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矿坑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危险,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买地·托乎提说,我们必须要千万小心,把危险降到最低。1962年至1966年,在买地·托乎提担任安全生产保卫干事的这几年里,他所在的矿脉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回想自己45年的矿工经历,老人语气坚定地说:“能够为祖国效力,我很自豪。只要祖国需要我,我依然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
坚 守
7月17日,可可托海水电站工作人员刘志敏(左)接受记者采访。张炜摄
时光流转,一去不返。如今的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鲜为人知的是,不少关于可可托海的故事仍然尘封在宁静的伊雷木湖畔。
在进入可可托海镇的途中,群山之间,深藏着一座埋在地下136米深的水电站,这座自1956年开工建设的地下水电站,在被喻为中国第二寒极的可可托海,秘密建设了20年才全部完工。至今,仍在地下隐隐地发出轰鸣声。
水电站建成后,一代又一代的水电工人在此坚守。他们在136米的地下,克服孤独和寂寞,与机器的轰鸣声和幽暗潮湿的环境作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守护着这座一代人用心血浇筑而成的奇迹。
陈磊在这座水电站工作了27年。刚来到这里时,他还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儿,现在他是这座水电站的负责人(经理)。
“这些年,我做过井下运行工、技术员……刚来时,所有设备都需要手动操作,劳动强度很大,条件很艰苦。”陈磊回忆,当时的员工宿舍距离水电站有1.7公里,山路崎岖,一下雪山里就封路,人员行走艰难。
由于水电站工作的特殊性,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立刻赶赴现场,即使是在深夜。“2003年,由于水电站的设备投入使用了30多年,设备老化,问题频繁出现,半夜两三点去现场处理解决问题成为家常便饭。”陈磊说,“即使如此,我也没有后悔来到这里。”
“工作叫什么,工作就是斗争”,在水电站内至今保存着工作标语,让更多年轻人感到了先辈锲而不舍、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
同在水电站工作的刘志敏,家在哈巴河县,距可可托海371公里。作为一名“95”后,他在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工作已经有三个年头了。白班8个小时,夜班16个小时,日复一日重复着监控机组温度,观测机器是否正常运行的工作。水电站性质特殊,需要工作人员时时监护,逢年过节,不能回家休假,家里亲人常常会因此产生意见。即便这样,这个腼腆、不善于表达的男孩,刘志敏依然坚守着。
“我嘴笨,不会说话,但是工作就要认真对待,我喜欢这里,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刘志敏说。
传 承
7月17日,杨勇(右一)在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现场解说。李秉 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使三号矿变成了一个状若倒钟的巨坑。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可可托海人是凭借怎样的毅力和志气完成党和国家的重托的。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主任杨勇说,是一种信仰,一种“为国分忧”的精神。
2007年开始,新疆有色集团开始涉足旅游业,建立地质陈列馆,陈列馆里的展品呈现了可可托海的发展历程。作为解说员的杨勇,有时候一天要连续接待好几批参观的人,最长能连续解说十个小时之久。即便是这样,在每次讲解中,他都充满激情,倾尽所知让更多人了解可可托海,了解可可托海人的精神。
“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可可托海人,但最初开始做解说工作的时候,有些事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面对有些展品,我不知道从何开始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当时就觉得很愧疚。”杨勇说。
为让更多人了解可可托海的历史,杨勇在一次次的解说中,总结经验,并利用空闲之余,去发现和挖掘可可托海的历史。
“很多老人是可可托海的历史见证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不太乐观,我们也是在与时间赛跑,抓紧时间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让可可托海精神更全面更丰富。”杨勇说。
在近10年的讲解中,杨勇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采访老一代可可托海人等方式收集资料,自己编写解说词,如今,对每件展品他都能说出一段故事。
“我们的父辈们都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这里,我想通过讲解,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因为这里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对当今世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杨勇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将可可托海推向全国,让可可托海精神代表新疆传遍全国。
背景资料
可可托海镇位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城东北部的阿尔泰山间,是依托稀有金属发展起来的工业城镇。可可托海,哈萨克语的意思为“绿色的丛林”。蒙古语,意为“蓝色的河湾”。从1955年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在我国的版图上有踪有迹,却一度在地图上无名无份。它深藏在群山环抱之中鲜为人知,只有一个“111矿”的数字代号。
“111矿”,世界著名的“三号矿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中下游的淤泥中,发现了稀有金属元素。1935年在富蕴一带发现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1941年对三号矿床进行了勘察和开采,采出的矿石全部运往苏联。1950年至1954年,可可托海由中苏合管,1955年1月1日,中国收回了矿山管理权,1964年完成了对可可托海的勘探,此后,可可托海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因蕴藏着钽铌、钾、硅等86种矿物,被誉为“世界地质圣坑”、“天然地质博物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正在搞大跃进,又逢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所有对华援助并要求我国为以前的援助“买单”。可可托海的矿工们用肩膀背、马车拉,站在飞扬的粉尘中,以青春和健康为代价,将采出的矿石运往苏联还债,还债额占52亿元还债总额的40%。同时还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珍贵原料,被称为“功勋矿”。可可托海人“坚韧不拔、自立更生、团结奋战、为国分忧”的精神由此为人们所敬仰。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勒泰地区按照《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综合治理工作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可可托海矿区产业、城乡、生态、民生、机制“五个转型”。如今,可可托海已拥有“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示范点、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袁亚婷 侯春梅 黎莉 田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