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法院法官卡力达既激动又紧张,这天是卡力达第一次前往阿克塞县金山社区的人民调解室,开始一个基层法官走进社区,与社区群众面对面的开展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中涉及法律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难题。
基层法官进社区参与矛盾调解、普法宣传是去年以来,酒泉市委、市政府面对政法工作新常态,将“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在肃州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基层普遍认可,措施可行的基础上,今年五月在全市全面推动的一项政法综治重点工作。“一办四室一中心”工作模式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注重依法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夯实政法综治基层基础,转变干警作风、联系服务群众、践行“三严三实”的有效载体,按照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整合基层政法干警力量搭建为人民服务平台,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规范化的综治办、警务室、检察联络室、司法调解室、人民调解室、综治中心“一办四室一中心”,将政法综治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整合政法部门资源力量,将政法干警专门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天下午3点,卡力达准时到坐落在阿克塞县金山区和平路4号的金山社区,只见100米长的平安法制宣传街道引得群众驻足观看,一幅幅设计新颖、图文并茂的展板和标语横幅,同时以条目列举的形式涉及了“教你如何打官司”的内容,引领着过往行人的视线。这是金山社区根据牧区居民职业和家庭特点,有针对性地悬挂一些场景宣传画和温馨提示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居民群众,实现了普法、法治宣传向瞬时化、便捷化、前沿化发展,推动社区群众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卡力达的到来,使寂静的金山社区顿时沸腾了,社区工作人员这个让座、那个倒水,统管“一办四室”日常运行的社区主任艾剑紧紧握着卡力达的手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成了规范的村级综治网络,村综治办设备更加完善,条件越来越好了。现在就是盼着你们来,用你们用专业的知识,解决老百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矛盾纠纷,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金山社区和谐稳定工作将会越来越好啊。”
“一办四室一中心”是了解基层、了解实际、了解群众、增进与群众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定期派员深入“一办四室”,实现了信息在基层一线联网、矛盾在基层一线联调、专群在基层一线联勤、平安在基层一线联创,为抓稳定、保平安、促和谐、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真正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的大问题。
卡力达因为工作需要到金山社区并不是第一次,但是真正意义上参与社区具体工作对她来说还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次。为了卡力达和所有政法干警的到来,社区所有工作人员用两天的时间加班加点,在本来就不大的社区办公地点,将社区活动室改造成了人民调解室。走进经过精心布置,焕然一新挂牌成立的人民调解室,卡力达惊喜的看到,调解室墙上规范张贴着哈汉双语的司法宣传标语,办公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各种资料,详细的写着每位法官的信息。社区群众在得知卡力达到来,都纷纷围拢过来热情地和卡力达打招呼问好,这个问:“今年承包的草场合同到期了想要在承包该怎么办”?那个问:“想把羊租给别人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需要注意什么”?社区主任艾剑说:“别看这个屋子小,但是很管用!我们精心改造的人民调解室,就是要让来到这里办事的群众感受到家的温馨,让来这办公的法官们有一个轻松愉快地办公环境。”置身于此情此景,卡力达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法官的价值取向所在,明白了自己工作不仅仅是在庄严肃穆的法庭之上,更是在牧区草原泥土的芬芳之中,在广阔的田野之中。
金山社区的需求,群众的期待,对卡力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从刚到社区时的紧张不安,到现在淡定从容,卡力达内心发生巨大了变化。抬眼望去,金山社区正中间悬挂着这样一段话:人民调解室将有效解决辖区居民群众的矛盾纠纷,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发挥司法调解的职能作用,将辖区产生的矛盾纠纷分类登记,第一时间对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协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检察院、公安、司法组成的民事调解机构,高效快捷的进行矛盾纠纷调处,有效维护辖区居民的和谐稳定,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这是推进酒泉市“三大建设”办好“四件大事”、提升“五种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对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促进矛盾化解在基层、隐患消除在萌芽、保障服务在前端,全面提升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的最好诠释,也是酒泉市全面推广“一办四室一中心”进基层工作模式的核心基础所在,这同样也是卡力达和金山社区公共努力的目标。
创新将民事调解工作下移至村级组织,通过参与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和法院委托案件调处,强化法官角色转换,注重亲情感化和乡情艺术,这是酒泉市探索形成“一办四室一中心”实践效果。随之带来的变化是法官角色转换了,工作方式不同了,怎样将法言法语变为拉家常的方式,把伦理道德融入民事调解全过程,实行诉前、庭前、庭后“一条龙”调解,体现“短平快”效果,降低群众诉讼成本,这是卡力达和所有走向基层的政法工作者面临得崭新课题。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多数地区交通不便,人均分布不集中,通讯落后,经济不发达,这给少数民族的诉讼和案件的解决带来很大不便,一件普通的民事纠纷往往要过一两天才能到事发地,由于路途遥远,农牧民想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造成涉诉农牧民交通、食宿费用支出较高、时间较长,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牧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时候还要等法官巡回到了居民点才能处理案件,一些矛盾纠纷不仅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而使一些原本简单的纠纷变得复杂,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阿克塞县法院立足本土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包容性、民族性、本土气息特点的有利资源,形成民族地区法院文化的独特个性。本着“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群众满意、案结事了”的原则,以强化巡回办案和速裁为切入点,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服务班子,带案深入草原牧区,为牧民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有的地方车不能进,他们就背上国徽,带着卷宗,骑着骡马行进,审理案件时没有场所,就在现场找块干净的地方席地而坐开展工作,以低成本、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使绝大多数基层纠纷快速化解在基层。在酒泉市以肃州区为示范点全面推广“一办四室一中心”进基层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阿克塞县法院全体干警进牧区、入社区、走基层,面对群众问效、问怨、问症、问策,通过“马背日记”、流动法庭在牧区征求意见、调处纠纷,通过旁听庭审,法制授课、开通热线,设立专岗、心理辅导、法制宣传等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对焦距、抓重点、层层深入、及时整改,组织干警到阿克旗乡、阿勒腾乡、多坝沟村、红柳湾村、金山社区开展了化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的工作,为基层法官进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卡力达到金山社区的前一天,阿克塞县法院院长王海龙专门召开会议,对卡力达和其他法官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通过创新推进“一办四室一中心”进基层工作模式,把这次到基层工作作为一个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沟通平台,要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二是要及时了解群众的利益需求、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要配合好乡镇干部的工作,构建起抓稳定、讲法治、调纠纷、保平安的良好格局。三是在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更好的服务基层积累宝贵的经验。
有着4年法院工作经验的卡力达,尽管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接触到许多涉及到基层矛盾纠纷的案子,但是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的调解矛盾纠纷和在法院办案还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必须当好宣传员。根据社区有关部门的建议,结合法官擅长的法律专业领域,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第二是必须当好联络员。法官的法律专业优势与社区基层组织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信访维稳、排查纠纷矛盾等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访户情、解民忧,真实了解社区治安稳定情况,了解群众所需所思所盼,针对性地做好社区稳定和保障发展工作。
移步换景,在卡力达走进社区的第一天,一句句暖心的话,一个个群众热切的眼神,让卡力达深深的感受到基层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盼望。此时此刻,卡力达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责任的艰巨之处就在于,如何当好社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法制教育的宣传员、治安防范的督导员、保障民生服务员“五大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政法综治工作落实到基层,以治安稳定小环境营造平安和谐大酒泉。
基层社区邻里之间常常会有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矛盾涉及人数多影响大、矛盾纠纷内容复杂化、矛盾纠纷的主题多元化、矛盾纠纷具有突发性和易激化性、矛盾纠纷调处难度不断加大等特点。在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室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基层法官的作用上,卡力达工作计划是:在遇到当事人遇到纠纷来调解时,会主动端上一杯茶水,劝双方消消气,等双方情绪稳定后再给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通过沟通感情、普及法律知识等化解当事人的矛盾。在工作之余也要主动走进社区和群众聊聊家长里短,了解群众做什么、想什么、干什么,依托基层调解组织,主动参与,积极协调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突出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对需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掌握情况,协调上级相关部门解决。(吴萍萍 王睿 范娜)
历经4个小时的“社员”工作体验,让卡力达原本的疑虑在所见、所思、所想中得到了释然,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一天充实而有意义的法官进社区活动结束了,但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永远没有结束。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以酒泉市全面推广“一办四室一中心”建设为契机,坚持这种“走出去、沉下去、俯下身”方式,主动帮助社区开展法治工作,努力为社区居民服务,力争在社区调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更加符合民意、更加满足老百姓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