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间,福建省宁德市福鼎赤溪村从一个穷山村向“旅游聚宝盆”华丽转身,使其荣膺“中国扶贫第一村”。在这段扶贫攻坚战中,福鼎法院能动司法,进山乡、入农户,解纠纷、助发展,提前介入公路建设、征地补偿等项目,依靠法制宣传和走访沟通,解开村民的诸多困惑,铺平了赤溪的发展之路,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形成了司法助力精准扶贫“赤溪模式”。
2015年8月开始,宁德市中院将“赤溪模式”这一“盆景”向外培植,将司法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村居,9个法院扎根基层进行司法精准扶贫。悄然间,“盆景”变“绿洲”。
海上维权助力渔村扶贫
谷雨过后,海角晴空,福鼎市嵛山岛不负“全国十大最美海岛”的盛名,迎来新一轮旅游旺季。小旅馆、小饭店生意红火,为岛上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许多机遇。
然而,去年五一,全年最盛的旅游季,嵛山岛却被迫封闭。
“当时岛上一起纠纷闹得比较凶,出于各方面考虑,只好暂时不对外开放。”福鼎法院太姥山法庭庭长朱建忠说。
原来,曾经某晚,几位外地游客一时兴起,放飞了6盏孔明灯。不久,岛上一座渔具棚突发大火,几位村民赖以生存的渔具毁了,怒火中烧地将游客团团围住,不让其离岛。相关材料移送到太姥山法庭后,朱建忠立即乘船,上岛办案。
“一边是游客急着回家,一边是村民不肯放人,形势胶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今后岛上旅游的开发,最终影响当地脱贫致富。”朱建忠点明要害。
了解案情后,他告知双方诉讼风险,促使达成协议,由村民获得17.8万元补偿。随后,岛屿恢复宁静,又向前来寻找世外桃源的游客张开了双臂。
这只是福鼎法院将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向周边“移植”的一段剪影。
林间解纷推动山区脱贫
穿行山间,走进寿宁县凤阳村。一垄垄大棚从山脚向上延展,漫山遍野的晚熟葡萄,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7000万元,寄托着许多贫苦农民的生计。
去年初,暴雨冲垮了果农自建的泥坝。老龚前往自家葡萄园的路被截断,改从老叶的地盘绕行,损坏了葡萄苗,两边先是口角,进而打了起来。得知此事,寿宁法院驻村干部张清从中做起思想工作,促使双方重归于好。
作为寿宁法院挂点乡村开展无讼共建活动的成员之一,张清从2015年7月起,和其他法官一同走出法庭,将司法职能延伸,从源头上化解纠纷,减轻群众诉累,不让纠纷阻碍农业生产。
长期和农民打交道,让张清意识到,不解决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此类纠纷随时可能重演。于是,在寿宁法院的牵头下,相关单位纷纷加入,先后为村里建了一条260米的水泥路和一条1公里的水渠,起到了防洪、灌溉、方便采摘运输的多项作用。
“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哪儿都能看到这些法官。像咱们一样,挽着裤腿,顶着烈日,为咱们办了很多实事。”老龚竖起大拇指。
近些年,寿宁法院基于山区县自身的特点,针对如何给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下足了功夫。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空间地域限制,打造“智慧型”法院,让群众通过手机、电脑,即可了解法院工作动态,进行在线咨询等,替群众免去舟车劳顿的辛苦,也减少一大笔路费开销。
如今,宁德法院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提前介入整村搬迁等重大扶贫开发项目,宣传法律法规,为群众答疑解惑。两年来,严厉打击了一批涉及惠农扶贫的职务犯罪,涉案资金144.1万元,确保了扶贫项目的稳步推进。
“山有山的做法,海有海的策略,山海呼应,相互联动。我们希望把精准扶贫作为法院司法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结合现实农村状况,不断梳理贫困地区的短板,努力做到扶贫开发到哪里,法院服务保障就跟到哪里。不让有理的当事人因贫穷打不起官司,也不让群众因打官司陷入贫穷,最终达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目的。”宁德中院院长罗雄表示。(谢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