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场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主题、汇聚了中央与省一级政法机关一把手的会议,在吉林召开。
会议别开生面:它以十家政法机关介绍他们在改革中的问题与经验“开局”,各地不仅讲自己,还讲其他地方的做法,最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孟建柱书记进行总结和部署。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不先由领导讲话“定调子”的会。那么,这个不同寻常的会,传递了什么信息?
长安君认为,第一个信息是:会议传递了“知难而进”的决心。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一环。对法官、检察官而言,司改的深化,是履职能力和履职保障的维护;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司改,则要带来“公正”、“高效”、“权威”三者的统一。
改革,是在回应关切。改革,也到了重要关头。
司法体制改革吹响号角以来,已进入第三个年。无论是员额制改革还是人财物省级统管,无论是司法责任制改革还是配套监督机制的完善,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正如孟建柱书记所说:“(这)是司法领域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利益格局,‘伤筋动骨’在所难免。”各级法院检察院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对象,在这场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字,首先是——难。
“千磨万击还坚劲”。会议传递的第一个清晰信号,就是知难而进。孟建柱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到重要关头,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是应对挑战、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在长安君看来,潜台词十分清晰:司法责任制改革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如果不拧紧改革的弦,很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孟书记才说:“我们不仅需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需要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
司改路上,政法君不会退缩。
第二个答案是,会议传递了要“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的信心。
实践证明,目前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试点是成功的,实际效果是好的。会上透露,从各地的试点情况看,法院检察院回归办案本位,改革受到政法干警拥护,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办案质量效率稳步提升,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可以说,红利正在释放,改革潜力巨大。
在这个背景下,政法君们要怎么做?孟书记的答案是:“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试点是发现问题、完善政策的过程。两年来,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要解决,就要从深化改革中找答案。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更要秉持初心,锐意前进。孟书记指出,要“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就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最大限度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会议从入额比例、职务序列、“问责和免责”关系等六个方面提供政策资源,解除了改革的后顾之忧,也吹响了“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集结号。而试点地区实践做法的总结与交流,则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改革,提供了经验样本。
司改路上,政法君不做“空谈家”。
第三个答案是,会议提出了为世界提供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方案”。
近来,从气候治理到全球反恐,“中国方案”已经在很多领域惊艳亮相。推行法治、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政治体走向成熟的必有标志。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政法君而言,“法治梦”就是重要的中国梦。
司法体制改革,归根结底,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价和衡量成败,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司改是必由之路。现在,“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了政法君的肩上,为了实现“法治梦”、“中国梦”,这个“中国方案”要由政法君用实践出具、用智慧写就,呈现在世界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这场改革,是历史赋予中国全体政法君不容逃避的使命。作为一个个体,当创造历史的机会就在身前,有什么理由退却、推诿,而不勇敢担当起来呢?
司改路上,政法君不会忘却初心。
司改路上,我们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