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破解双语法律人才困局调查(下)

2016-07-15 15:52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双语干警从这里孵化“展翅飞翔”

  甘肃破解双语法律人才困局调查(下)

  “你对法庭组成人员是否有异议,是否需要回避?”

  面对藏汉两族的原被告双方,审判长首先用汉语提出问题,随后用藏语向当事人进行解释询问。

  整个庭审现场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合议庭成员、公诉人员、辩护律师、书记员等每一位法庭组成人员,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完成着双语庭审的每一个环节。

  这是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藏汉双语初级培训班毕业典礼上的一幕。来自全省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单位的80名藏汉双语学员,用所学的藏汉双语审判知识举办了一场模拟庭审,为6个月的培训划上圆满的句号。

  8成学员执法办案能力显增

  指导模拟庭审的学院教务处处长扎西才让7月13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培训,80%的学员藏语读、写、拼和法律翻译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执法办案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显著增强。

  迭部林区基层法院院长杨华晖是学院建成后的第一批受益者。她先后参加过3次培训班,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更加规范地使用藏文法律术语。

  不仅杨华晖,她所在迭部林区基层法院也是受益者。截至目前,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已有3名工作人员参加或正在参加培训,书记员祁存荣就是其中一位。

  祁存荣是一名藏族干部,但藏语可以说是零基础。去年他参加了两次培训,时间长达9个月。他说:“我的收获很大,除藏语有很大长进外,与一些办案骨干出身的同学交流,对我这个政法新兵而言同样重要。”

  祁存荣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参加培训,进一步加强藏语口语训练。“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藏汉双语法官,为加快民族地区法治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天清晨,在学院旁边的白龙江边,总能听到学员王英玲大声朗诵藏文的声音。王英玲来自金昌市公安局,目前正在接受为期6个月的培训。

  她说:“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特别喜欢藏语和藏族文化,工作中也需要使用藏语,学院安静的环境很适合学习,希望我能尽快用藏语交流。”

  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司法局的扎巴,已在玛曲大草原上开展普法宣传8年之久。他说:“以前进行普法时,我不会用藏语表述法律规定。经过一年多的培训,现在能流利地用藏语普法了,群众也更乐于接受。”据了解,由于工作出色,扎巴被当地评选为优秀普法宣传员。

  玛曲县人民检察院藏族干部高贤玲因为不会说藏语,下基层还要带上翻译,总觉得与群众之间有距离感。通过学习,她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与藏族同胞打交道更有底气了。

  参加培训的夏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才让旺杰说,培训课程有藏语言翻译、有审判实践训练,安排得比较合理。通过培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帮我打开了工作思路,也提高了审判实践能力。

  打造民族法律文化交流基地

  走进学院大门,吐蕃法律二十条、理藩院则例、成吉思汗法典、回鹘契约等充满民族法制文化元素的浮雕随处可见;徜徉在教学中心的回廊里,西夏法典、属邦律、蒙古律例等图文展板悬于两侧……

  学院党委书记李学振介绍说,为提升文化氛围和交流广度,学院因地制宜,利用楼裙回廊,规划建设了民族法制文化长廊,全方位地展现民族法律、法规建设,为宣传民族法制文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院成立了少数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中心,创办《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学术季刊,搭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平台,为繁荣民族法制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5年6月24日,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扎西才让说,这个网站是目前国内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开通的唯一门户网站,成为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双语法律人才,服务民族地区法治事业,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网站突出个性化和民族特性理念,以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心,集教学科研、文化交流、双语普法、对外合作和法学学历教育于一体,不仅为学院与法官、教师与法官、法官与法官之间提供了在线交流、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平台,而且还以丰富的内容、迅捷的信息和权威的导向,成为宣传民族法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窗口。

  扎西才让说:“未来还将打造学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调训、网上评估、网上教学。同时利用已编纂的教材、《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双语学苑》院刊、双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学院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为充分展示民族法制文化传承、文化传统、实践足迹,学院正在积极筹划设计拥有900平方米的民族法制文化展馆,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民族法制文化宣传橱窗,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基地,民族地区全民学法、用法、守法的普法之所。

  据了解,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的支持下,甘南分院将建立与德国、加拿大、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学术交流机制,进一步扩大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影响力,扩大我国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诉讼权利的宣传力度。

  落实双语政法人才千人计划

  未来5年内,甘肃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将驶入快车道,这与甘肃省的重视和部署密不可分。

  2014年8月,在甘肃省委政法委的支持下,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等10家单位成立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省政法系统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双语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和《2015-2020年全省政法系统双语人才培训规划》,制定“千人计划”,提出到2020年年底为全省培养1400名双语政法干警,其中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系统分别占200名、120名、700名、400名。

  同年11月,甘肃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列为全省司法改革的重点任务,纳入《中共甘肃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从政策支撑、编制保障、专项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形成有领导机构、有会议协商制度、有文化研究的长效机制,盘活全省双语培训资源。

  记者采访获悉,建设一支专业化、正规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双语政法队伍,依然是一项长期任务。

  据了解,目前学院主要针对现职人员开展培训,干警年龄层次偏大,并非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加之工学矛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而国内的大学几乎没有开展藏汉双语法律教学工作,藏汉双语本科生供需失衡。

  学院认为,全面完成省委决定,需要从双语法律本科生教育、完善人才引入渠道建设、在职干警培训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构建双语人才的“全产业链”。

  扎西才让说,根据“千人计划”的要求,学院分步骤分时间确定了人才培训计划,制定了人才培训工作路线图,确保办好2016年至2020年每年为期6个月和两个月的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班。

  此外,甘肃多渠道拓宽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渠道,彻底解决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经国家教委批准,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组织开展藏汉双语法律学历生教育,5年内每年计划招生50名民汉考生;今年开始开展全省政法干警定向招录藏汉双语试点班,招录30名藏汉双语政法定向干警;省法院与蒙、川、藏、青、新等省区高级法院建立双语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开展藏汉、蒙汉、哈汉双语培训。

  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法院工作报告时提出,发挥甘肃舟曲等法官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工作,推动实施“千人计划”,提高民族地区法官素质。

  迭部林区基层法院院长杨华晖说:“一个民族地区基层法院,至少需要懂双语的法官3名、书记员1名,才能确保组成一个合议庭,正常开展双语审判工作。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法官,看到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如此受到重视,我深感欣慰。”(周文馨 赵志锋)


责任编辑:郭美宏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