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秀双语法律人才摇篮
甘肃破解双语法律人才困局调查(上)
“推动双语诉讼工作是我一生的梦想!”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教务处处长扎西才让激动地说。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这位“青海省优秀公诉人”主动走下青藏高原,来到坐落在甘肃藏区舟曲县白龙江边的这所学院任教。
扎西才让是学院最早选调的精通藏汉双语的专家之一。据了解,学院建成3年来,已培养政法系统双语类人才111人,全省双语法官由原来的不到10人,增长到现在的77人,其中专家型法官18人,甘肃破解双语法官短缺难题取得初步成效。
201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甘肃调研期间专程到学院实地考察,认为学院在培养少数民族法官、培养双语法官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他指出,要立足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为民族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法学研究基地和法制文化交流基地。
2016年6月,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到学院观摩时指出,学院要做到更大规模地培训人才、更大范围地开展交流、更大力度地提高水平、更大贡献地发挥作用,努力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打造成为法律文化研究、法律文化交流和法律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3年来,学院的双语培训工作按照周强院长提出打造“三大基地”的要求稳步推进、全面开花。学院的教学培训工作开创了全省政法系统民族法律人才培养专业化先河,逐步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民族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奇缺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沿着嘉陵江支流白龙江驱车而下,一路穿越草原、峡谷,就能到达坐落在白龙江岸边的迭部林区基层法院。迭部林区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居民80%以上是藏族群众。
自小在这里长大的迭部林区基层法院院长杨华晖说,作为专门法院,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70%以上为涉林案件,被告人大多都是林缘地区不懂汉语的农牧民。
上世纪80年代,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建院后,因缺少双语人才,杨华晖被从当地一所小学调入,从翻译干起,至今已从事法律工作近30年。
事实上,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杨华晖仍然是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唯一的藏汉双语法官,见证了林区法院发展历史。30年来,杨华晖一边审理案件,一边进行关键法律术语的翻译。遇到完全不懂汉语的当事人,杨华晖只能以翻译的身份出庭。
杨华晖说:“我实在脱不开身的时候,就只能花钱请翻译。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奇缺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甘肃省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240万,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9.8%。
正如杨华晖所言,在整个甘肃,地处民族地区的法院共有26个,干警1300多人,3年前,能够承担开庭口译和法律文书翻译的不到10人。而杨华晖所在的甘南藏区8县市中,能写藏文判决书的法官只有7名。
双语法律人才严重短缺,导致事实认定不准、法律适用困难的事例较多,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法院审判事业发展的瓶颈。
比如“缓刑”这个法律术语,因为藏文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释义,不懂法的翻译人很容易解释为“把人放了”。
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甘南州夏河县人民法院法官才让旺杰说,许多法律术语在藏语里没有明确对应的释义,他只能吃透汉语精神,利用拆解的方式翻译成易懂的藏语。
杨华晖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法官的大量工作都是在法庭外,比如回访、执行、调解,都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如果懂当地语言,工作就更容易开展。
3年培训学员5400余人次
从迭部林区基层法院出发,沿着白龙江顺流而下,大约100公里,就能看到坐落在白龙江畔、拉尕山下一组极具藏乡风情的建筑--甘肃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
据悉,甘南分院是全国建立的第二个以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文字培训工作为主的民族法官培训基地。
学院坐落在甘、青、川三省藏区中心区域有“藏乡小江南”之称的甘南州舟曲县,面积约1.5万平方米,于2013年7月竣工。
据了解,学院建立的初衷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官,目的是破解甘肃双语法律人才短缺的困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梁明远介绍说,经过3年的发展,在中央和甘肃省对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学校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训范围从双语法官拓展为双语法律人才,培训范围从甘肃省内拓展到全国。
2013年2月,甘肃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学院为处级建制,核定编制35名。此后,最高人民法院、甘肃省委政法委、省委党校、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等单位,相继在此设立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省政法干警培训基地、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基地、省少数民族检察官培训基地、省少数民族警察培训基地、省少数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等9个培训机构。
据学院教务处处长扎西才让介绍,学院建有多媒体教室、标准数字化法庭、多功能大厅、视频会议室、图书和电子阅览室等硬件设施,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和学习培训。建院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1期,培训学员5400余人次,培训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份、56个民族、473个人民法院。
学院党委书记李学振说,学院建立以后,引进精通藏汉双语的博士、硕士及资深专家4名,公开招考17名工作人员。同时,联合西北民族大学等大专院校,聘任藏汉双语领域的专家教授30名;从省内法院系统聘任了7名长期从事双语审判工作的法官作为实践教师,构建了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为主体的59名藏汉双语教学师资库。
编撰首套藏汉双语法律教材
走进宽敞明亮的学院图书和电子阅览室,琳琅满目的各类藏文书籍便映入眼帘。但最引人瞩目的是书架上摆放的10部藏汉双语法律教程,分别是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特殊权益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婚姻法。
这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均是由学院自主编撰出版的,填补了国内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缺失的空白。
扎西才让是这套系列教材的执行主编,他曾参与编撰国内首部藏汉双语法律工具书--《藏汉双语法律词典》。扎西才让介绍说,学院成立后,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专业、实用、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制约着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事实上,我国还没有一套系统、专业的藏汉双语法律教材。
为此,学院把编撰一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甘肃高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邀请川、滇、藏、青四省区藏汉双语专家,组建高水平的教材编写团队,开始编撰教材。
历时一年半,首批10本教材由国家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3月,由甘肃高院、国家民族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和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并讲话。
在2015年6月召开的国际人权大会上,中国政府以《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等双语法律读本的出版发行为例,证明中国政府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权,产生了良好反响。
梁明远说,目前,其余23部教材的编撰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确保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这些教材内容涵盖法学理论基础,司法实践操作,藏族习俗、习惯、法律文化等。出版后,将形成标准规范、语言优美、内容齐全、结构合理、系统完善的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体系。
使用该教材教学的学院老师道吉才旦认为,这是一套专业的教学宣传手册,为藏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普法、学法、用法提供了最简便、最通俗易懂的读物;这也是一套实用的工具书,为藏区基层法律从业人员提供了标准统一、无交流障碍的藏语法律读本。(周文馨 赵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