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
广西柳州:以平安之桨撑起发展之舟
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满意度是衡量检验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治理情况的“风向标”,是反映当地政法综治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高低的“晴雨表”。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2016年一季度单项安全感再次突破90%,达到90.58%,位居全区第二。全市10个县区本季度单项安全感均突破90%,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成为全区唯一所辖区域安全感全部达到90%的市。来到柳州,我们在找寻该市如何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社会群众安全感,以平安之桨撑起龙城这个西南地区著名老工业基地发展之舟的答案。
“视频监控一体化”打造治安防控体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什么是福,平安就是福。什么是平安,群众感到安全就是平安”,柳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鸿宁对平安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
6月27日,在全国综治和平安建设信息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柳州市成为全国50个申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陈鸿宁表示,柳州市将全力做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工作,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成平安建设新的增长点,使其在深化平安柳州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工作中,柳州市高度重视,他们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统筹考虑,提高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分六期共投入资金6.95亿元,按照“企业投资、政府租用、部门使用”的模式在全市共建设“天网”视频监控摄像头10352个,治安卡口467个,卡口WIFI信息采集设备20套,智能交通高空瞭望监控216个,电子警察174个。基本上做到了重点公共区域、重点行业单位、治安复杂地区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公安视频专网建设成绩明显,自治区、市、县三级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的大联网格局已基本建成,视频监控点联网率、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均达到100%。数字城管、防汛抢险、银行系统等重要金融部门均已纳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统网络。视频监控体系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侦查破案的能力和水平,在城市管理、反恐处突、公共安全领域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10年至2015年柳州市公安机关利用“天网”工程共破获刑事案件1988起,查处治安案件1894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5063人,特别是在 “11·21公交车纵火案”等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在柳江河铬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和近年来的抗洪抢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进一步加大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力度,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2016年初,柳州市在柳江县穿山镇召开了全市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要求各县区要创新庭院式安防模式,因地制宜,把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据悉,在争创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工作中,柳州市将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保障社会安全,用4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
“小网格”织密社会防控面
近年来,柳州市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市、县、乡、村(社区)的综治工作人员纳入全市综治信息处理系统中,实现综治办量、资源和数据一体化运行管理,不断织密社会面巡逻控制网。
首先是全面加大警力投放,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开展高密度、网格化巡逻防控,确保24小时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2015年开始,柳州市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智慧网格化管理服务试点”项目中,依托原有的“天网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重点人员、事件信息共享诊断、分类处置、落实追踪处理结果等纳入系统管理。
其次是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管控力度。2016年以来,柳州市努力促进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将人、地、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建立网格化数据库,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群防群治力量,主动发现矛盾、化解矛盾、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使基层平台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目前全市全部完成网格划分,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100%覆盖。
柳州市还全面推行“小区域1分钟、3分钟、5分钟快速反应圈”反恐应急处置机制。整合18个城区派出所和13个警务站的警力,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在火车站、广场等人口集中地成立6支专职巡防队,配备装备,在人员流动较集中时段进行治安巡逻,既对治安问题进行防范,又对极端暴恐袭击形成有效威慑。
“打防结合”不断提升安全感
一个地区治安情况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群众的安全感上。柳州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平安无小事。于是,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抓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上。
打防结合,妥善处理“晴”与“雨”的关系。要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必须保证当地社会治安状况始终处于“晴天”。近年来,柳州市建立起接警、监控、研判、指令、处置同步上传的快速反应警务新模式,情报部门通过天网实施监控,与110接警台信息同步,对现发案件实时追踪,通过对讲机或警务微信,给“地网”警务站或街面巡警发出指令,提供抓捕对象信息,快速准确打击违法犯罪,全市社会治安情况持续好转。
开展“三无”小区改造整治工作。上世纪末的国企改制,使得柳州的分流、下岗、失业职工人数激增。改制企业职工住宅小区简陋老旧、配套设施不全、脏乱差,加之企业已不存在,无人出资管理,小区治安状况差,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低。为此,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三无”小区改造整治力度。如鱼峰区通过“政府投一点、社会帮一点、居民出一点”模式,近年来,筹集2000多万元资金改造“三无”小区。改善基础设施,安装视频监控探头等,小区治安、刑事案件大幅下降,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
“多元化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为了防患于未然,柳州市认真组织开展精细化排查工作。组建精准排查工作队,按照滚动式、无缝隙、全覆盖要求,全面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逐一落实包案领导,明确化解时限,分层次分类别调处化解。
同时还建立起多元化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柳州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听证、调解、仲裁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卫生、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及各民间组织等部门发挥行业优势,研究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巩固提高道路交通、医患、劳动争议等领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水平,多方位多领域试点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540个,其中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78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在创建起多元化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中,亮点和品牌不断涌现:如柳南区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成立“和事佬”说和事务所,按照“就近化、本地化、本土化”原则,吸纳社区中“五老”、楼栋长、热心居民、律师等105名党员群众到“和事佬”队伍,促进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
“亲情边界”绽放民族和谐之花
柳州市与湖南永州和贵州黔东南自治州接边,他们依托民俗风情,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利用接边地区民俗相近的优势,加强与友邻地区的沟通交流,定下“民俗交际”,建立“亲情边界”。两县司法行政机关分别与接边的贵州黎平、从江,湖南通道等县,签订接边地区民间纠纷联合调处协定、排查调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使接边地区纠纷调处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了接边地区社会稳定。
三江县利用侗族“款”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正确引导,为我所用:用“小款”解决村寨之间的民事纠纷,“中款”解决村寨水源及土地纠纷等重大纠纷;利用“寨老”的自然领袖地位,引导“寨老”参与村寨管理,充分发挥其在解决民间纠纷、化解邻里矛盾中的作用。
教育为先,妥善处理“知”与“盲”的关系。加强法律常识和法制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是预防减少犯罪的基础。柳州市近年来不断改进创新法律教育模式,下大力提高群众对法律的知晓率,全力消除法律知识的“盲区盲点”。三江县广泛开展“侗乡齐唱普法耶”活动,把法律知识编入侗族大歌、侗戏等中,让法制宣传更生动具体,贴近生活、贴近农村、贴近群众。柳州市司法局、鹿寨县司法局修建法治文化公园,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引导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增强法律意识。
“在全面推进平安柳州、法治柳州和过硬政法队伍建设的道路上,政法系统每一位干警都肩负重任,责无旁贷。让我们振奋精神,开拓努力,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稳定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创建和谐稳定的新柳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展望平安创建之路,柳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鸿宁的目光坚定,语音铿锵有力。(赖隽群 谢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