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生活很困难,可得到帮扶后,负担减轻了。如今两个孩子也毕业了,还找到了工作,家里的生活好了起来。”徐兆明是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下属自然村横屋村的村民,以种地维持生计,在与前来慰问的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向斌交谈时,徐兆明表达了对帮扶的感谢和对生活的希望。
日前,江门市检察院党组深入基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体赴恩平市良西镇召开“精准扶贫”党建交流座谈会,详细了解扶贫开发具体举措,并深入良西镇福坪村慰问困难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回头看”。
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和机关党委领导始终牵挂着福坪村,牵挂着村里的困难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实际上,自2013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已向驻点帮扶的福坪村,投入帮扶资金超1289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4个,至2015年11月底全部完成。近日,江门市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因扶贫工作事迹突出,获中共广东省委表彰,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面完成脱贫指标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共向驻点帮扶村——福坪村投入扶贫资金1289万元,其中村项目1263万元,户项目2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9个,其中村帮扶项目44个,户帮扶项目5个,至2015年11月底全部完成。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带头示范,是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向斌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深入扶贫村实地调研,并提出解决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困难“三步走”方案,指导驻点扶贫工作组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实施多项精准扶贫方略,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纲要性文件高度一致。
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福坪村全面完成脱贫指标。2015年,良西镇福坪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565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128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1205元,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14486元,建成了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村村通水泥路、通光纤网络、有巷灯、有文化活动场所、饮水安全率100%,贫困户医保、新农保参保率100%。
协助贫困户转移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更好地落实扶贫工作,市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以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力度,确保扶贫户全部脱贫。
记者了解到,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扶贫小组给每户资助就业金500元至600元,同时,与恩平市人社局联合,通过人社系统管理就业人员,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确保每户有1人转移就业。
扶贫期间,扶贫小组共协助36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转移就业57人,人均纯收入增长2000元,全部实现脱贫。众多贫困户参与到兰花种植、蔬菜种植、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发展当中,旅游公司也到村开展“农家乐”、“亲子游”等项目洽谈,形成多条创收渠道,为村民增收带来便利。对接受义务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扶贫小组每年补助不少于500元助学金,考上大学、大专的,每年不少于6000元助学金,保障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失学。
打通交通大动脉
要想富,先修路。对福坪村而言——落后的交通极大地阻碍了福坪村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落后的交通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3年6月前,福坪村仅有一条3米宽的水泥便道贯穿17个自然村,道路弯曲狭窄,经常发生交通事故。驻村扶贫工作组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单位主要领导及当地镇委、镇政府反映,市检察院决定将该乡道扩宽工程列入扶贫项目重点工程,带领相关负责人先后走访市交通局、农业局、地税局,与恩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协助解决资金问题。
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投入805万元,于2014年5月30日全部完工,建成7米宽,双车道、高标准的乡道6.6公里,成为恩平乡道建设的标杆工程,帮助福坪村打通了交通大动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归乡侨胞2014年回乡时以为走错了路,后来得知是扶贫工程改变了村的面貌,纷纷打电话感谢党委政府做出的努力。
此外,为避免因驻村人员撤离而导致扶贫工作中断,市人民检察院根据福坪村的实际情况,经过与镇政府沟通,决定投入资金20万元成立福坪村扶贫基金,用于对在册贫困户教育扶贫及应急救济、扶贫种植基地建设和村基础设施改善。
记者了解到,扶贫种植建设基地的建设规模超过50亩,承包种植期三年,分配部分种植收益对五保户、低保户、计生优抚对象给予生活补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扶贫工作继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