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司法厅坚持以党建助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从群众最迫切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发展产业项目作支撑,以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为纽带,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5年,省司法厅驻沿河自治县党建扶贫工作队在厅党委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切实发挥驻村干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年间,不但帮扶五个村149户480人脱贫,争取1080万元的资金项目,以“十颗心”工作法使驻村工作取得实效。
纸坊村位于沿河自治县沙子镇北面,是该镇最偏远的村寨。过去,纸坊村由于交通不畅,且没有规模产业,使之成了沿河典型的贫困村。
2013年,省司法厅党建扶贫工作队来到纸坊村,通过进村认真调研后,积极帮助找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抓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法制宣传,通过不懈的努力,帮助纸坊华丽转身。
五年前,纸坊村民出行的主要路段由于雨水长期冲刷和日常维护的缺失,导致路基路面受损严重,雨天几乎无法通行,村民出行极为不便。
在了解到纸坊村的交通情况后,驻村干部及时向省司法厅厅党委作了汇报,省司法厅党委随即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了资金900余万元,将这一路段列入农村公路改建计划,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如今,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修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前,这也成了纸坊村迈向致富小康的“康庄大道”。
“过去,去县城要走上4小时的山路,现在只用半小时就到了,我打心眼里感谢司法厅的帮扶工作。”纸坊村一名村民表示,都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大家出行方便了,农产品也能运出去,收入相比以往翻了几番,自己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路虽通了,但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产业来支撑。为此,省司法厅为当地百姓出谋划策,为他们发展创业项目搭桥铺路。
宋少辉是纸坊村的一名“雁归人员”,虽有一技之长,但资金问题成了他创业的掣肘。省司法厅积极为其争取了养殖项目资金,并为村里的养殖户贴息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后,宋少辉依靠务工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建起了养猪基地、养牛基地,该村现养殖有280只白山羊、100多头猪,50多头牛。
当省司法厅驻村队员得知村民准备再发展1000亩空心李果园后,建议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群众入股的方式发展蔬菜产业。解决了第一年土地流转资金5万元,并请专家来村进行指导,协调资金为该村安装了30余盏路灯,乡村小道全部硬化,修了村民活动广场,建了5公里长的水渠,为村里老年人建起了幸福院,配置娱乐生活等设备。
修好路后修水渠,种了茶树种黄花,蔬菜果园一个个建起来,山上羊儿、肥牛儿壮,在司法厅帮扶的这几年,村里一天一个样儿,村民都说,穷了几十年,脱贫终于有希望了。
纸坊村的变化正是省司法厅党建扶贫成果的一面镜子。据悉,仅在2015年,省司法厅在沿河扶贫帮困以来,总投入扶贫资金1080万元,完成硬化60多公里乡村路,约6公里水渠得以修缮,修建蓄水池28个帮扶20多个项目。目前,夹石踩经村的种茶、太红山村的黄花种植、沙子纸坊村的标准化养牛14个扶贫项目已经初见成效。
同时,为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省司法厅党建扶贫工作队指导协助沿河当地乡镇党委开展“三严三实”活动,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积极指导和协助村党支部重点围绕“抓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抓好党员队伍学习、抓好群众教育培训、抓好党员致富能手带富、抓好产业发展、抓好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为更好地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省司法厅党建扶贫工作队给村支两委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和办公设备,党建扶贫工作队积极谋划筹措资金,建设村委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并指导村支两委建立和完善政务村务管理等相关制度措施。
此外,省司法厅党建扶贫工作队结合沿河自治县委提出的民心党建信息化工程,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员的信息化专业优势,开发了一套民心党建工程建设的软件,目前在村里试运行。
据悉,这套软件的运行,大大提高了帮扶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难度和成本,保障信息准确,为精准扶贫、“民心党建”信息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