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宣传口号让人们面红心跳。而且虚假的投资理财产品已经不仅仅涉及以往P2P、证券、股权等金融领域,而是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在投资理财的大潮中,一些看似“投资理财、高息保本”的“美味馅饼”,实则是“你想要他高息,他只要你本金”的“陷阱”。
举“政府政策支持”大旗虚构保障房项目
办案检察官介绍,随着国家加强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行为的打击和社会公众识别虚假投资理财能力的提升,犯罪分子为了实施涉众型经济犯罪行为认真学习国家大政方针,紧跟社会发展的风向,精心包装,吸引稳健型投资人。
比如,根据当前国家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导向,利用群众对政府政策的信任和高认知度,将之引导成为对自己非法吸存项目的盲目信任,以其私营公司的名义,假称“为某地政府投资的保障房项目筹集资金弥补资金缺口”,承诺保本并高额返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编制新兴产业美好蓝图“以实现梦想”吸引公众
对于激进型投资人,以“微信点灯”、“新型农产品开发”等一个个光鲜亮丽的名头吸引公众,以“与产业共成长”、“挖掘创业第一桶金”名头激励公众,将其虚假的理财产品与当前社会上风头正劲的一些新兴发展项目向结合。
检察官表示,这是利用公众对新型产品不了解,随意编织其产品发展空间和赢利点,大肆鼓吹其超乎常理的投资回报,激励公众投资实现梦想。
投其所好贴近百姓的生活需求
热爱生活、喜欢旅游,骗子就设计“旅游款”——“在旅行社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就可以免费出国游,到期后保本还给高息”,等真的交了钱,想出游的时候,所谓旅行社已经人去楼空,不但无法出国游,连本金都不知道到哪找人要。
上了年纪,面临养老问题,骗子就设计“养老款”——“投资我们的养老产品,绝对保本,没有一点风险,还能够按期拿高息,没几个月就连本带利挣回来,回头您老了还可以免费入住我们的养老院”。“我们的养老产品特别好,名额很紧张,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您争取了,但我们有入门门槛,而且投的越多、返利比例越高,反正都是保本的,要不您再多投点,能多分不少呢!”
检察官介绍,诸如此类的,非常多。不法分子正是投其所好,贴近百姓的生活需求,从而非法牟利。
拉拢入伙给出“自己人”的待遇
“签了这个《入伙协议书》,我们就是‘自己人’。”检察官介绍,这类案件除了让人出钱,还给人一个合伙人、股东的“自己人”身份。犯罪嫌疑人用心给公司起一个“环球贸易”、“国际投资”“中欧联合”、“香港国际”“投资管理”、“集团公司”这类高大上的名字。然后再租几间高档写字楼做办公场所,用体面的办公环境和高大上的“邻居们”提升自己的档次,让人感觉他也是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商业精英。
此外,犯罪嫌疑人还经常会一下子注册成立好几个关联公司,一方面可以在招揽投资者时显示自己资金雄厚,有家底;还方便在事后转移资金、挪为己用。
“这类犯罪分子往往用一种你投资给他是占了他们‘自己人’的大便宜,给你营造一种只要签了协议、投资入股就只要跟着数钱的假象。”检察官如是说。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种种行为,检察官提示:慧眼识“贼”三大招。首先,听其言。对于不能说出项目、产品细节,只是一味自夸、着急让你投资的,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其次,观其行。实际去项目地考察一下,了解一下市场供求,看对方承诺的高额返利项目是不是实际存在。再者,三思而后行。对方承诺的高额返利是否远远高于正常银行或民间借贷利息?对方从其他途径能否得到同样、甚至更低代价的投资,投资的人自己有没有买这个产品??投资的人自己愿意去消费或购买吗?(李唐 刘作宇 张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