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延伸法治触角 打造法治大社区

2016-06-06 15:17  来源:上海政法综治网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成立全市首家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

  两居委交接的“三不管”地带由弄管会来接手;“一居一警”让社区民警与居民自治深度融合……根据市委“一号课题”,基层治理应体现“重心下移”、“权力下沉”、“权责一致”、“赋权到位”。如何让基层焕发活力,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试水全市首家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延伸法治触角,打造法治大社区。那么,法治建设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它又在社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江苏路街道。

  弄管会接手“三不管”地带

  “我们联合倡议成立镇宁路465弄弄管会。摒弃陋习,保护弄堂环境;及时纠正、劝导不文明行为;文明出行,遵守通行秩序……”日前,江苏路居民区党总支与万村居民区党总支共同发出倡议,成立弄管会。

  说起镇宁路465弄小区,周边居民曾经苦不堪言。小区因为历史原因分属于两个居委会,自然就形成了一条“三不管”地带。由于管辖上出现了裂缝,乱扔垃圾、违法停车等就成了“常态”。虽然周边居民多次呼吁,居委会也几经协调,可是这样的问题依旧是层出不穷。

  如果能有一个机构来管理整个小区该多好啊?不少居民常常这样感叹。在江苏路街道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的推动下,一个无缝衔接的弄管会在社区中开始悄悄酝酿,这个美好愿景终于成为现实。弄管会是由居民、社区单位以及商户等组成,对465弄及其周边事务提事议事、协商共治的平台。由弄管会出面,将“三不管” 地带的道路进行了修整,车辆停放也有了“规矩”。为了巩固整治的成果,还专门成立了综合整治劝导队,通过整治劝导,跨门营业、乱堆杂物的现象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465弄弄管会运作规则,弄管会每季度召开会议,就465弄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单位以及商户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身利益问题和弄堂建设及阶段性工作目标的有关问题,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议事协商、监督评议、自治共治项目对接等。

  一个困扰了居民很多年的难题,就在弄管会的工作中顺利解决。记者了解到,弄管会是江苏路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工作的产物。5月5日,江苏路街道召开九届二次社区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路街道社区专业委员会“3+X”的设置,除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3个常项外,还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另设“服务经济、法治建设”两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专设法治建设委员会,在各街道社区代表大会中尚属首创。

  据介绍,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成员由40余名律师、审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以及志愿者组成。

  全面升级社区警务机制

  “有了社区民警的参与,各种矛盾化解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一位居委会干部对此深有体会。2016年,民警接报,宣化路一民居有人在撬门,并想强行进入。民警赶到现场后了解,撬门人原来是户主徐先生。户主徐先生和耿女士于1989年结婚,徐先生一直在外地做生意,2002年回上海与前妻耿女士办理离婚手续,离婚后徐先生因经济问题被判刑入狱,而耿女士1990年生育一女,女儿的父亲不是徐先生,母女俩一直居住在宣化路的民居里。耿女士认为自己和女儿一起居住,徐先生回来住不合适,将徐先生拒之门外。耿女士称徐先生想要强行入住,自己不惜用点燃液化气钢瓶的方式来应对,情况危在旦夕。

  为此,居委会搭建平台,召集民警、调解员及双方当事人徐先生和耿女士在居委会的调解室进行调解。面对双方当事人冲动的言行,民警小金首先对徐先生与耿女士释法,指出他们冲动后所面临的法律后果。同时司法所、居委会、律师分别对当事人进行劝导、调解,经过多方不懈的努力,徐先生最终作出了决定,将房屋出售并签订了房子份额的协议书,徐先生和其外甥女分得该房三分之二的份额,耿女士与女儿分得该房三分之一的份额,调解暂告结束。

  而签订协议时,需要房产户籍上的4人全部到场,其中一人就是徐先生的外甥女。因为种种原因,徐先生的外甥女未能到场。协议无法签署,双方的矛盾眼看一触即发。为此,居委会对徐先生进行临时救助,在找到外甥女后,最终双方都同意在协议书上签字,这个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是江苏路街道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破解基层社区治理难题的重要举措。有了法治建设委员会,可以促进依法决策,防范法律风险,整合法律资源,化解社区矛盾。”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世梁介绍,下一步,江苏路街道将依托社区法治建设委员会这个平台,推进依法治区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结对”这一社区法治共建项目。

  而深入推进“一居一警”工作,就是法治建设委员会正在做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居民区自治管理,让社区民警深度融入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建设,街道党工委在原有4位党员民警兼任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的基础上,又任命了9位非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民区副主任干事,实现了“一居一警”的居民区副职配备的全覆盖。

  这项举措,不仅是全面加强社区警务机制的升级版,也是继区公安分局同区综治办、区司法局联合推出的长宁区社区法治共建“三结对”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成为加强社区警务的创新性运作模式的探索和深化。今后,社区民警将在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中,有更多机会建言献策,共同为居委会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好交流沟通的平台。

  此外,江苏路街道还将进一步完善社区矛盾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管理制度,将社区警务室办成一站式服务机构,及时为居民做好信息采集、户籍问题咨询、居住证办理、应急事务求助等事项,有利于摸清社区重点人口、流动人口、房屋租赁等信息情况,共同维护社区平安。

  去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

  李世梁透露,法治建设委员会还将整合法律资源,构建大法律服务联盟,设立法律服务站、引入公证员参与社区纠纷调解等。

  据了解,长宁区司法局公证远程视频咨询服务系统正式开通启用,标志着长宁区公共法律服务进社区项目的正式启动。今后,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也有望在江苏路街道“落户”。李世梁告诉记者,社区老弱病残等人群因为行动不便,对“视频公证服务”有迫切需求。因此,法治建设委员会希望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把日常公证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公证机构。

  据悉,“公证远程视频咨询服务项目”是长宁区司法局贯彻落实2014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成果和“1+6” 文件精神,有效依托“互联网+”思维方式,推动公证法律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真正解决百姓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行动不便居民接受公证法律服务时遇到“最后一公里”障碍,共享互联网公证服务所带来的便利服务内容。

  除此之外,法治建设委员会也为政府行政提供法治保障,其中的委员也成了“法律顾问”。决策前由法律顾问提出意见,执行中由法律顾问对程序进行把关,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由法律顾问全程参与。行政过程有了“硬杠杠”,让工作人员办起事来更有底气,辖区居民的权益也有了保障。

  进展

  居民区法治保障工作已列入市人大立法调研项目

  2016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张雅玉提出“关于健全完善社区自治支撑机制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的答复中获悉,民政部启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调研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建议草案初稿,待全国人大正式修订出台后,上海将积极跟进。2016年,本市居民区法治保障工作已列入市人大立法调研项目,目前正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2016年,本市还将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内容、协商主体、协商形式和协商程序。此外,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居民区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由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召集居民区各方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为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治理突出问题的解决,提供协商决策平台。

  市民政局提出2016年在全市各街道、乡镇开展“社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小区秩序、公共服务、物业管理、平安建设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着力优化社区环境、健全社区服务、规范社区秩序、发展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