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各族群众的福祉。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打造亮点品牌,多元化多举措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倾力创建职工群众追求和期盼的平安。据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15年兵团职工群众安全感达98.51%,对政法综治工作满意度达98.5%,平安建设知晓率达99.1%、参与率达98.4%。
“融情”服务流动人口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服务和管理好流动人口是一道“必答题”。第一师阿拉尔市用“情”牵线,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一师阿拉尔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去年种植棉花200万亩。用工高峰期时,来自各地的拾花工达十万之多,这既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增加了收入,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此,一师提倡“情感引领、互助共赢、促进深度融合”,各团场职工群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一起学习、工作、生活。同时,开展“我是尤良英”和“我身边的尤良英”主题实践活动,成立“尤良英志愿服务队”。一年来,全师各地帮扶困难拾花工2.1万余人,捐赠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12万余件,形成了人人争做民族团结、兵地融合模范的良好局面。
阿不来提·阿布力克木来自莎车县,他连续5年在一团第七作业站职工韩先山家打工。两人相处融洽,从未发生过劳务纠纷。去年9月28日,阿不来提突发阑尾炎,韩先山立刻将其送至医院,并垫付了手术费。阿不来提激动地说:“兵团人把我当成一家人,我的老板亚克西,拾完棉花我不走了,以后就留在这里打工挣钱。”
一师还健全综合服务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范围,与当地居民无差别享受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儿童免疫、工伤保险等基本公共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这样的地方,你说我们喜欢不喜欢?”阿不来提对记者说。
此外,去年兵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联动”强化治安防控
群众看平安,关键看治安。近年来,第四师党委政法委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建立完善了社区治安防控网。
军垦路社区居民构成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几个大型破产企业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弱势群体多,一度是“老大难”。近年来,该社区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改造警务室,升级视频监控,将辖区95栋楼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中。还成立了服务中心,设置24小时值班电话,事无巨细服务职工群众。“下水道堵了我们管,没有工作我们也帮忙找,社区就是群众的家,啥事都能给我们说。”军垦路社区副主任曹庆安说。
四师在推行社区网格化巡逻防控管理模式中,树立“警力无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健全群防群治队伍。“真爱启航”居民志愿巡逻队在军垦路社区人气颇高,其由辖区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组成,是该社区为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居民宣传者、执行者、监督者作用而建立的。巡逻队自2013年组建以来,成立社区居民的“保护神”。
结合实际,兵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兵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部署推动建立完善“五张防控网络”(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团场街道和连队社区治安防控网、重点单位〈行业要素〉安全防控网、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加快构建完善兵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聚力”化解矛盾纠纷
“做人做事要以和为贵,千万不能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近日,第六师共青团农场退休干部徐鸿武在“老军垦调解室”里,又令因琐事引发矛盾的两名当事人握手言和。
“老军垦调解室”是共青团农场里的一道风景线,2012年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军垦等人员建立,配合农场相关部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年来,经他们调解的纠纷成功率达98%,调解生效协议100%得到履行。
六师五家渠市是兵团命名的首批“平安师市”,这与该师健全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分不开。目前,该师建成了29个治安调解室、2个诉前调解窗口、4个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225个人民调解室、335个调委会。
2015年,兵团出台了《关于加强兵团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据统计,2015年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666件,化解14403件,化解率达98.21%。 (房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