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汇监狱:让阳光照进残疾服刑人员的心里

2016-05-30 17:07  来源:上海政法综治网

  民警正在与聋哑服刑人员用手语交谈。(照片由南汇监狱提供)

  残疾人虽然犯了罪,但他们毕竟是残疾人,所以在管理残疾服刑人员时,监狱不仅要坚守改造、教育功能,还应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性关怀。多年来,上海市南汇监狱根据不同残疾犯的不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教育矫治项目,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将阳光送进残疾犯的心中,让他们在改造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从而唤起他们改造的信心……

  阳光陪伴——南汇监狱在青年民警中招募文化程度高、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由他们陪同视障残疾读书、读报,参加监区活动等,满足视障服刑人员的学习和文化生活需求。监狱还定期开展用眼科普讲座,并组织视障服刑人员无障碍观影,增进他们对外界环境的了解。视力残疾服刑人员陈某深有感触地说,他以前看书就像啃书,进度非常慢,如今他终于可以“听书”了,感觉非常惬意……

  我是一名患眼疾的残疾服刑人员,因故意伤害罪入狱。一次,我们朋友聚会,在一起喝酒,其中一位朋友喝高了,和我开了一句玩笑。本来大家关系很好,我是不该计较的,但那天我心情不好,再加上也多喝了一点,心中竟涌上一股无名之火。于是,我抄起酒瓶向对方砸去,没想到对方一下就倒下去了,之后再也没能爬起来。随后110来了,警察将我带走了……

  因父亲双眼高度近视,我自幼患遗传性近视,从读书起鼻梁上就架上一副眼镜。父亲喜欢看书,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是整天抱着砖头厚的书本孜孜不倦。于是,我的视力也逐渐加深,眼镜片像酒瓶底子一样厚。

  犯罪入狱之后,我戴着眼镜,却看不清小四号字。读书就像在“啃”书,趴在书本上逐字逐句辨认。别人一周读完一本书,而我往往需要数月才能读完。因为视力差,我看不清民警教课时写在白板上的字,更无法做笔记,参加教育学习成为我面临的难题。

  监狱组织的“青年讲师团”成员,都是一些九零后的年轻民警,他们虽然年轻,但是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每周三,他们会用一天时间为服刑人员讲国事、家事、以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身边事。每周的“听”书时光,成为我生活中最惬意的事情。

  讲师团的民警指导我如何在书展上淘书,在图书馆借书,以及在“一卡通”自助终端上刷屏找书,甚至教我如何做剪报,搜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在学习上,我仿佛有了一双“千里眼”,我脚下的改造之路越走越平坦。

  阳光工坊——南汇监狱引进三林刺绣、浦东说书、海派面塑等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服刑人员参加技艺培训,通过艺术习练提升服刑人员的审美情趣,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回归社会后的再就业。肢残服刑人员胡某不仅在这里学到了一门手艺,还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我是一名肢残服刑人员,因信用卡诈骗罪入狱。六年前,我偶然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右下肢粉碎性骨折,这给我随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我的生活陷入窘境。作为一名残疾人,我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寻求社会的援助,在福利工厂谋一份正当的工作赖以生存,而是一味幻想不劳而获。

  脑袋里整天想入非非的我,分别向本市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申领信用卡,在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持卡通过消费、提现等方式累计透支人民币十余万元。银行多次给我发催款通知,但身无分文的我却无能为力。直到那一天,警察敲开了我家的门。

  犯罪入狱之后,我来到南汇监狱。坐在轮椅上的我看到一些人性化的设施,如门前的无障碍通道,洗手间里坐式便桶时,心中涌上阵阵温暖。让我感到贴心的是,监狱组织了浦东非物质文化技艺培训班。

  在警官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海派面塑班。学面塑是个技术活,光是和面都不是简单的事儿。怀着好奇,我跟着师傅有板有眼学起来,先学捏十二生肖,然后是学捏面人。起初感觉很难,上手之后感觉乐在其中。在学习过程中,我从满怀神秘到逐步了解每一道工序,最终能够独立完成面塑制作的整个过程。

  我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有了一技之长,回家后不给社会添麻烦,靠自己的本事也能有口饭吃。来到南汇监狱,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警官首先将我当作一个人来尊重,这里的管理充满人性化。

  阳光沟通——为了便于民警与聋哑服刑人员沟通交流,南汇监狱定期组织一线民警参加社会上的手语培训班学习,同时邀请聋哑学校的专业教师来监为聋哑服刑人员授课,组织“手语、文化”双重扫盲班,将聋哑服刑人员的“方言”逐步统一成“普通话”,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聋哑服刑人员吴某通过手语学习,感觉自己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他说他很兴奋……

  我是一个聋哑人,因盗窃罪入狱。两年前,我跟随同乡来到上海打工。在人们口中遍地是黄金的大都市,不料生存起来却异常艰难,衣食住行种种消费让我感到囊中羞涩。万般无奈之下,没有工作的我将“黑手”伸向公交车上的乘客。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那一天,正当我感到侥幸时,拿着钱夹子的手却被另外一只手钳住,随即我被愤怒的人们拖下了公交车,拖到了附近的派出所。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只是跟父母学了些简单的日常手语。入狱之后,因语言沟通存在问题,我和同房间的服刑人员因琐事发生了争吵。听不见别人说什么,身边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引起我的浮想联翩。同监室的服刑人员害怕与我发生纠纷,都远远地避开我。

  不仅健康服刑人员人不懂我的手语,连聋哑服刑人员也不清楚我在说什么,看着我比划半天,他们只能无奈地摊开手、摇摇头。看到他们迷惑不解的神情,我心里很难过,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懂我。我心中感到异常孤单,我想念自己的家人,不知道今后该如何生活。

  在我感到无助的时候,警官来到了我身旁。警官帮我报名参加了监狱组织的“手语、文化扫盲班”。在聋哑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我从最基础的认字学起。真是雪中送炭,通过扫盲班的学习,和我同样使用“方言”手语,没有上过学的聋哑服刑人员有了“开口”说话的机会。经过一个阶段学习,我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正规语言,终于可以与身边的人“聊天”了,我感到很兴奋……

  阳光倾诉——南汇监狱组建了服刑人员艺术团队,聘请社会上的专业舞蹈老师来监授课。他们根据服刑人员的改造经历,引导舞蹈队队员自编自导自演舞蹈,学习用艺术展示来感受美、塑造美、追求美,通过舞台艺术表演来展示内心世界,倾诉内心情感。膝部受伤的服刑人员吴某在舞蹈学习中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还找到了自信……

  我是一名残疾服刑人员,因涉毒罪入狱。六年前,从学校毕业的我因涉世不深,交往了几位社会上的损友。我整天跟着他们到处游荡,误入K厅接触到了毒品,由于无知和好奇心理作祟,我懵懵懂懂之间走上歧途。后来,因意外的交通事故造成我膝部受伤,需拄拐杖才能行走。

  入狱之初,病痛缠身的我内心一片灰暗,在生活中自暴自弃,改造之路走得力不从心。来到南汇监狱,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看到我腿脚不灵便,遇到生活中的小困难,身边的服刑人员竟纷纷伸出援手:有的搀扶我一把,有的帮我递杯子,还有的帮我搓毛巾……

  沐浴在温情中,我慢慢打开了紧闭的心扉,与身边的服刑人员走到一起,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在热情的邀请下,晚饭后,我加入了监区“广场舞”的队伍。放下拐棍,将身体靠在桌边,我舞动着双臂随着音乐和大家一起“跳”起来。舞动起来的我快乐得想飞……

  在新年联欢会上,坐在轮椅上的我上台表演了一曲《荷塘月色》,我的舞姿“惊艳”全场。在警官的鼓励下,我还参加监区的“心语”舞蹈队。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我和队员们一起编排了舞蹈《海阔天空》。在舞蹈结尾,我扔掉拐杖,面带自信的笑容和队员们并肩大步迈向前……这支舞是我狱内改造生活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