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院领导到黄浦区法院指导立案登记制度
审查过严、部分案件不立不裁、不及时立案……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诟病的“立案难”问题。随着2015年5月1日全国法院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据统计,上海黄浦法院在这一年期间严格按照立案登记制的要求,积极探索解决“立案难”,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司法为民狠抓制度落实
黄浦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立案登记制的稳妥推进,早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前一个月,院党组便召开专题会议,对制度的落实做好全面部署。并详细梳理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已采取和将进一步采取的应对举措,向区委进行书面专题报告。黄浦区委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批示要求区委政法委牵头法院、旧改、公安、信访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立案登记制度改革带来各种挑战的应对措施。上海市高院也非常重视黄浦法院在立案登记制上的落实。市高院领导曾多次赴黄浦法院调研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具体要求。
黄浦法院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登记立案,尤其在立案登记制实施的第一个月,每天汇总登记立案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法院汇报。之后,定期汇报制度落实情况。
为保证立案登记制的实施达到更好的效果,黄浦法院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健全案件分流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探索在立案阶段为案件诉调对接、繁简分流及涉诉信访化解创造有利条件的方式方法,让当事人能选择最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妥善处理新增案件纠纷。
提升能力加强人员培训
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立案法官队伍是制度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而黄浦法院正有一支这样的队伍。
为第一时间掌握立案登记制的规定和要求,2015年五一期间,黄浦法院立案庭全体人员放弃休息,参加了上海市高院组织的立案登记制培训。新制度的实施,对操作系统有较大的改动,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法官还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尽快熟悉系统的操作,或者向年轻的法官进行讨教,保证在制度正式实施以后不耽误立案效率。
立案登记制实施初期,收案量骤增,新情况较多,为此,所有立案法官都鼓足精神奋战在立案一线。而正因为所有人齐心协力,保持着对工作的热忱,才使得黄浦法院的立案工作获得了当事人、律师的一致好评。
黄浦法院立案庭还是一个“学习型”的部门。以往,人们总认为立案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并非如此。一个案件,可不可以立、立什么案由,都可能影响到后续的整个审判程序。即使实行立案登记制后,也并非“立案零门槛、立案无条件”,仍有少量的案件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为此,每两周黄浦法院立案庭便会召开一次部门会议,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就近期立案工作中发生的情况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共同商议,统一处理方法。
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改进
自从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黄浦法院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讨新案、难案的立案处理问题成为常态。
在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上,黄浦法院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早在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的要求后,黄浦法院立案庭的法官就开始就立案登记制进行调研。先后撰写《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的初步构想及挑战》、《立案登记制实施初期的情况、问题及对策》、《民事诉讼法框架下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探析》等调研文章,结合该院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工作方式方法,为上级法院和相关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在创新方法上,黄浦法院从来没有停止创新探索的步伐,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加方便当事人立案的方式。自2014年底上海法院开通网上立案律师平台后,黄浦法院积极宣传、引导,通过网上立案分流了窗口立案的一部分压力,同时方便了律师,在律师群体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线上立案成功率达85%,位居全市法院前列。黄浦法院在网上立案方面获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法院的认可,成为了同行法院中的典型,《人民法院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目前,黄浦法院在积极探索预约立案,并在今年上半年投入实施,律师可以事先预约前来法院立案的时间,在约定时间到法院,无需长时间等待即可受到立案法官的接待,可谓为当事人开通了一条快速立案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