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台搭进村、跳起消防操、开展大宣讲等互动模式增强群众的火灾防范意识;以消防警务室、消防志愿队、消防服务站、消防联络员等阵地夯实消防平台;每周、每月、每半年及重大节日等特定日期定期排查安全隐患……“一村一警”新型消防警务机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农村消防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
一村一警念好经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接合部,是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贺州市的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消防工作形势严峻,面临着消防安全管理薄弱、消防基础建设滞后、农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
为积极破解农村火灾防控难题,从2011年起,贺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结合民警挂任村官和消防社会安全管理之机,通过落实基础信息大采集、农村火患大整治、消防知识大宣讲、消防安全大服务“四大职能”和履行“四大员”(基础信息采集员、农村火灾隐患治理员、农村消防知识宣讲员、农村消防安全服务员)职责,念好农村的“防火经”。
贺州市出台了《挂任村官民警工作规范》《“一村一警”消防工作职责及考核细则》等文件,并为每个民警村官配发一套《“一村一警”消防工作手册》,规范了民警村官的消防工作职责和流程,实现农村消防警务工作制度化。目前,全市共有742名民警下村挂职,基本实现民警村官农村(社区)全覆盖。
三大模式造氛围
“打竹板,走上台,大家不请我自来。消防法,共七章,七十四条是规章。首章总则说得好,人身财产两确保……”
5月6日21时,在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栗木村的消防戏台上,由民警和演员组成的表演小分队,正向村民表演以消防安全为主题而创作的快板。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快板博得村民们热烈的掌声。记者了解到,除了戏台,田间地头、村庄农户、企业学校都是表演小分队的舞台。
“火警电话119,遇火逃生掩耳鼻……”在贺州市鹅塘二中,学生们把日常应掌握的灭火、疏散、自救等动作,配上简洁明快的消防口诀编排成广播体操,边唱边跳……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火灾防范意识,贺州市实施“三大互动模式”,让消防安全知识渗透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
搭建宣传教育大舞台,把消防戏台“领”进农村。结合贺州客家、瑶族的特点,将歌舞、快板、三句半、腰鼓等艺术形式与消防知识相融合,主动抢占农村宣传主阵地。村警饰演角色,与村民互动,使大家在娱乐中学到消防法律和逃生自救技能。
编创全民健身消防广播体操,深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结合群众日常应掌握的消防常识,编创了一套涵盖报警、逃生、灭火等多项内容的消防广播体操,配以消防安全口诀,通过“一村一警”走家串户,将消防广播体操带进乡镇社区、学校企业,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深入开展消防法制大宣讲,进一步增强群众的火灾防范意识。近3年来,贺州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消防宣讲活动6000余次,设置消防宣传栏、宣传橱窗、墙体广告等固定宣传阵地4000多处、标语7万多条,指导农村志愿消防队开展灭火演练1000多次,播放消防安全教育电影2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有效提高农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四方阵地筑网格
人人都是消防员,家家都是应急站,贺州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依托社会捐助、村民自筹、村委出资、消防部队支持等方式,按照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消防警务室、组建一支消防志愿队,一个小网格设立一个消防服务站、确定若干消防联络员的原则,建立起以消防警务室、消防志愿队、消防服务站、消防联络员为依托的“四大消防联防阵地”。
民警村官以划分“网格化”责任片区为基础,以“四类场所”(村民小组、一定规模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九小场所”)为农村火灾风险防范主要对象,全面开展基础消防信息大采集活动。2014年以来,民警村官通过采集对象的地址、临近可利用水源、交通情况、消防设施的布置等信息,为7323个村委、3100多家单位以及12000多家“九小场所”建立起基础信息库,并统一悬挂标识门牌,实行标牌化管理。重点采集村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基础信息,落实帮扶措施,以便他们在遇险时第一时间得到妥善施救,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截至目前,贺州市各村(社区)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设立消防警务室742个、消防服务站4523个,有消防志愿队员11250名,兼职消防联络员近5000人,形成消防工作社会化管理格局,不断提升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莫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