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精准戒毒科学戒管
——探访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三三四”戒毒模式
“耸立的高墙、环绕的铁网、严苛的管理……”过去,每当提到“强制隔离戒毒”,或许这些画面都会一一浮现在人们脑海中。那么,真实的戒毒场所应该是哪般面貌呢?
近日,一批特殊的客人走进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三三四戒毒模式试验区”(以下简称为“试验区”),他们是受邀来参加“联戒联治”座谈会的戒毒人员家属。
在“试验区”内,家属们的感受“大有不同”:专业的戒治研究团队、严谨文明的管教队伍、体贴细微的人文关怀理念;花园式的绿化场所、军事化的内务管理、完备的配套设施……这个“试验区”,正是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被确立为全省“三三四”戒毒模式试点单位后,该所积极打造的专业化教育戒治实践阵地和理论研究基地。
据了解,自“三三四”戒毒模式在贵州省戒毒系统推行以来,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此为契机,结合场所实际,调整布局,落实措施,大胆探索,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铸新淘旧——“新模式”感受新希望
“如果不是去参加音乐课,学习音乐知识和鉴赏古典音乐,我根本就不可能相信戒毒所能开展这种校园化的教学和音乐化的熏陶;如果不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PPT)教学和体会专业运动器械的康复训练,感受《戒治操典》与心理调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训练营活动,我还是不相信重‘管’不重‘理’的传统能够在监管场所得到改变……”
刘序(化名)是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所大队的戒毒人员,自从“三三四”戒毒模式在所里全面试行后,他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三四’戒毒模式是贵州省戒毒管理局研究制定的科学戒毒模式,它以实现‘戒断毒品,减少复发的频度和危害,促进戒毒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为目标。”贵州省第一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刘遗瑞向记者介绍,“三三四”具体指的是“三区分离”、“三种管理”以及“四种措施”,该所戒治工作则紧紧围绕这一模式构架运行。
其中,“三区分离”是指依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方法和标准的要求,将戒毒人员按照入所教育区,康复巩固区,回归指导区予以分别编队分区域管理。
而对于身为戒毒人员的刘序来说,他对“三区分离”也有着自己的体悟:“从入所到康复,再到回归,戒治阶段有了时间区域上的直观感受,给自己成功戒毒明确了阶段性的目标,我希望在这里逐步得到转变、提高和修复。”
从2015年10月开始,在新的戒毒模式助推下,贵州省第一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治生活变得更加的有规律,而课堂化的学习教育、企业化的生产习艺、科学的体能康复以及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让包括刘序在内的戒毒人员都变得动力十足。
不久前,在刘序与同戒李追(化名)聊天时,李追对他说:“我都调到出所大队了,想不到原中队得知我家中特别困难后,给我上了500元的账,说实在的真没想到。”
刘序听完后,开始也对此有些怀疑,不过随后公示出来的账目打消了他的疑问。事后,刘序想到:李追受到帮助这件事,一定是得益于所内关怀救助的政策,以及警察们高效精准的工作。
这半年多时间来,刘序除了体验到“三三四”戒毒模式下,所内警察执法管理方式的转变,还觉察到身边的一些同戒,慢慢地认清了毒品的危害,树立了彻底戒毒的信心和决心,对于这些显著的变化,他都身受同感。正是如此,该所的每名戒毒人员身处其中,感受到了点点滴滴的变化,这其中既有行为方式的改变、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有学有所得后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的提升。
刘遗瑞则认为:“新模式是对戒毒场所科学戒毒的积极探索,展示了科学管理的严谨、精准与成效,体现了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精神。”
科学布局——合理搭建“三三”框架
“在被确立为‘三三四’戒毒模式试点单位后,我所将出所大队搬迁到一、二大队片区,由一个新收大队、一个常规大队和一个出所大队组成‘三三四’戒毒模式试验区,并将其余5个戒毒大队设置为‘康复巩固区’。”
刘遗瑞介绍,基于戒毒模式需要和长远战略考虑,此次布局调整在实现了入所教育区、康复巩固区、回归指导区空间分离且科学衔接的同时,还能保证三个区域相互促进、资源共享,“这样就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实体构架和措施实践的平台,还给戒毒工作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样本。”
据悉,目前该所共有入所教育区1个、康复巩固区6个、回归指导区1个,并在各区域相应悬挂“入所教育区、康复巩固区和回归指导区”标牌。
同时,该所按照“三种管理”的要求,将戒毒人员按照性别、年龄,吸食的毒品类型,以及在戒治过程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戒治进程情况进行分类、分别、分期管理。
目前,贵州省戒毒管理局已经在系统层面,从所际之间按照性别、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区别进行了分别管理,该所的管理类别为男性成年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分类管理工作,该所在各区域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进行试点分组管理,每个区域分别设立1个“吸食传统毒品”班组和1个“吸食合成毒品”班组,相应悬挂“分类管理C班”和“分类管理H班”标牌。
对此,该所教育矫治科科长姚世宏谈到:“合成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或致幻的作用,而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影响则主要以‘镇静’为主,它们对戒毒人员身体造成的危害有所不同。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更多的是引起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后遗症状,而这类人员常常会出现过激行为,所以分组管理更有利于保证戒毒场所安全。”
此外,该所按照戒毒人员的入所时间、考评情况等,将其编入不同的区域和时间期段,并结合教育戒治的流程和规律,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在一名戒毒人员“入所教育区”完成1个月的集训并考核合格后,转入“康复巩固区”实施戒治;在完成康复巩固期的考评后,出所前1个月转入“回归指导区”接受回归前的戒治指导。
集中发力——确保“四种措施”贯彻落实
有了运行良好的构架平台,更要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那么,贵州省第一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所是如何来切实推动“三三四”模式的呢?
据介绍,该所根据戒毒人员身心特点,采取认知矫正、心理矫治、体能康复、技能培训“四种措施”,矫正戒毒人员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综合戒治,以提高戒毒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众所周知,‘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吸毒人员之所以走上吸毒甚至复吸的道路,除了毒品造成的生理心理依赖之外,‘认知缺失’也是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刘遗瑞认为,对毒品的认识不足,以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吸毒人员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
为此,该所从入所教育区寻找突破口,精选了16门课程,组织17名专、兼职教师,通过课堂化教育方式,在新收大队开展系统的认知矫正工作。
在入所教育区课堂教学课程表上,记者注意到,每周一到周五都设置有相关课程,以《戒治操典》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弟子规》、《二十四孝》、《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传统经典。
刘遗瑞表示:“通过多样化的认知教育,力求在入所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认清毒品危害,培育戒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戒毒、遭强戒’为‘我要戒毒、我能戒除’。”
不仅如此,该所为每一名戒毒人员建立了一份心理档案:从新收入所开始,实现全员测试,全员建档,并及时开展心理动态分析,以便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和干预。
作为新收大队心理咨询师,李湘黔主要负责针对新收人员入队后的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测试工作,同时还负责开展对新手人员的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
“我会和每一位刚刚入所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集他们的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等信息,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内容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种,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李湘黔介绍,通过心理评估分析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给出具体的管理方案。
据了解,该所针对戒毒人员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在新收入所期间开展“环境适应”团体辅导;在康复巩固期间开展“认知调整”和“家庭修复”主题心理辅导;在回归准备期间开展回归社会心理行为训练和以“重建家庭和社会关系”为目标的专业团体辅导。
此外,该所在“试验区”投入资金近20万元,建立了占地面积达900平方米的戒毒人员室内康复训练馆,这个训练馆购置了19种35台(套)训练器材,包括有氧训练区、力量训练区等区域,能同时容纳50人进行体能康复训练。。
走进训练馆,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康复训练馆内,跑步机、动感单车、多功能力量训练器、举重床等康复训练器材排列整齐,规范有序,它使得戒毒人员的康复训练项目得到了丰富,内容得到了完善。
据介绍,为使康复训练更加规范,该所还组织力量专门录制了《体能康复训练教学》光碟,并在开展25米往返跑、坐地抛球、仰卧起坐、羽毛平衡术等项目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全所戒毒人员中推广普及太极拳。
补齐短板——平台与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适应职能转型需要,探寻科学戒毒的方式方法,贵州省第一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所结合“三三四”戒毒模式试点工作的开展,在该所专门成立了“戒治指导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全所抽调了12名有一定专长和理论研究基础的警察,以“试验区”为工作平台,开展针对性的戒治指导和理论研究工作。
据了解,该中心下设“认知矫正组、心理矫治组、康复训练组、理论研究组、综合指导组”共5个机构,其职能和任务涉及当前戒毒工作的各个方面。
刘遗瑞介绍说:“‘试验区’内的三个大队按照工作所需,为中心提供教育戒治工作对象和工作平台,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条件,而‘试验区’在教育矫治、体能康复、心理矫正等方面的工作接受中心指导,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
该中心综合指导组组长黄华告诉记者:“我们在试验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以‘涉毒之路、戒毒之困、复吸之因’为主题,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入所认知教育和出所回归指导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运行模式。”
短短半年多以来,该中心为“三三四”戒毒模式试点运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真正发挥了引擎和孵化器的作用。
据悉,目前,该中心已通过调研总结提炼出了《防止戒毒人员在所内发生深度传染的办法初探》、《戒毒人员体能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调研报告》、《吸食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人群临床特征异同要素浅究》等理论调研文章。
而从2016年1月起,该所在全所开展教育戒治“百人工程”,旨在充分发挥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教育戒治功能,降低戒毒人员的复吸率、提高操守率,帮助戒毒人员“再社会化”。
该所在每个中队确定6至12名警察作为矫正师,由矫正师在本中队戒毒人员中按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商选一名重点戒断培养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全方位、精准化教导,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不复吸,并长期保持操守,顺利实现再社会化。
“矫正师通过深入了解重点戒断对象的戒治意愿、成长经历、吸毒戒毒等基本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估。”姚世宏介绍,矫正师在与其本人和家属沟通后,按照“强信心、补缺失、促回归、拒毒品”的工作思路,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戒治方案,确立矫正内容和戒治目标,并以书信函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戒毒人员家属建立常态联系,搭建共治平台。
成效初显——为继续探索“新模式”夯实基础
该所“三三四”戒毒模式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戒治工作的科学发展,该所的队伍建设、管理教育、康复保障、生产劳动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提升,教育戒治方法和戒毒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所警察对戒毒工作的定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思想观念、工作理念进一步转变,逐渐认识到戒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对该所提出的“主业回归”理念有了初步认同,提高了戒毒模式探索实践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年轻警察表现出了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为今后“三三四”戒毒模式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人”的基础。
目前,该所“三三四”戒毒模式框架形成,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各区间功能基本健全,各阶段戒治内容有序开展,戒治流程明确,可操作性强,为今后“三三四”戒毒模式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物”的基础。
同时,该所警察的戒治理念得到了强化,观念得到了引领和改变,对“三三四”戒毒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任务,基本掌握了“三三四”戒毒模式的工作步骤和方法,为今后“三三四”戒毒模式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该所初步明确了“认知矫正、心理矫治、综合指导、理论研究、康复训练”工作的规范和职责,入、出所教育及常规教育的课堂化教学形式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科学戒毒的综合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戒毒人员认知、心理、行为、体能、技能等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和调整,个人体质得到增强,戒治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戒毒的“存在感”和戒治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戒毒人员自我控制力明显加强,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得到强化,违纪率明显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场所安全,提升了场所的安防水平。对戒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警察与戒毒人员参与活动中。戒毒人员在室内康复训练室进行锻炼。戒毒人员学习《戒指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