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用法治力量护航绿色发展

2016-05-17 15:49  来源:法制生活报

用法治力量护航绿色发展

——司法保障助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重要指示,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着力完善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成为了摆在贵州面前的一道大考。

  如何守住这两条底线?如何实现生态和发展双赢?近年来,贵州不断探索,建立起一系列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严厉打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用法治力量引领贵州山青水绿、天蓝地洁。

  【回顾】法治力量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作为既不沿江也不沿海的西南省份,在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上发挥本省的生态资源优势,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治力量引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1980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奖励“三废”综合利用和排放“三废”收费、罚款暂行办法》,开启贵州省生态立法之路。

  2010年3月1日,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定化。

  2011年7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规范了贵州境内流域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成为对“一河一条例”立法模式的具体实践。

  2013年2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执法】高悬法治之剑,保护山水蓝天

  “在以往环境污染的案件中,很多是难以进入司法环节的,大多数案件在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就已经了结。”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处处长陈兰认为,在没有司法保障的情况下,勒令停产、设备改造、罚款、调解是相关部门治理环境污染常用办法。他表示,这样的手段无异于给污染企业挠痒痒,污染的企业花钱了事后又继续污染,而政府和人民又将为这些污染买单。

  “这种花钱了事、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很难恢复到以往的碧水蓝天。”据陈兰介绍,近年来,贵州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环境污染进入司法程序,高悬法治之剑,为这片土地的山水蓝天保驾护航。

  近年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贵州全省法院通过环保案件审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唤醒社会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与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作斗争,形成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坚决予以严厉打击。

  如今,贵州对于环境污染者“零容忍”的态度已经真切的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

  在王某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一案中,仁怀市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被告人王某明知红豆杉树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情况下,在喜头镇中心村同古水组村民张某及大坪子组村民罗某的山林内采挖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树12棵,出售给仁怀市国宝酒厂牟利。同年,王某在仁怀市学孔乡高峰村源溪水组村民杨某家选好3棵明知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树,运到仁怀市国宝酒厂栽植,从中牟利。另查明,上述树木均为活体树。

  仁怀市法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判决王某犯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5千元。罚金限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缴纳。“这些处罚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人们引以为戒,在心中保有一颗对生态的敬畏之心,对法律的敬畏之心。”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污染环境进入司法保障环节,不再是花钱就能了事的,污染了环境就要受到相关处罚。

  同时,贵阳市成立生态保护分局,以坚守两条底线为目标,周密部署全市环保执法“风暴”专项行动、打击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清水蓝天”行动等。

  截至目前,该生态保护分局获取违法犯罪线索432条,移送相关职能部门办理15件,核实线索立案侦查3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2人,刑事拘留32人,取保候审49人、批捕18人,移送起诉17件、已判决13件;受理2件环保部门移送适用新《环保法》行政拘留案件,经取证核实后予以执行。

  【展望】提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过去的“十二五”,是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展望“十三五”,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最强音,力争实现天蓝地洁,山青水绿。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按照“建、管、改、治”的要求,围绕城镇、园区、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煤、磷、电、酒等重点行业,强化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生态保护,严格保护赤水河、锦江水质,强化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强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组织实施好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稳定提高全省空气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支持各地申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环保执法司法力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贵州将在司法的保障下强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完成造林面积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2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预计淘汰落后产能3783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4.2万吨、4.9万吨、2.3万吨和0.3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成果】成功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

  近年来,贵阳市上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引领,在《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的指导下,贵阳市以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奋斗为目标,以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抓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寻生态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用大数据推进和强化贵阳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能力,全力以赴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

  三年来,贵阳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大气环境、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爽爽贵阳”成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品牌。

  据了解,贵阳始终坚持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实现大数据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六大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为攻坚任务,坚持生态示范,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标本兼治,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推进绿色化,精心呵护生态品牌。

  公园城市建设方面,贵阳积极推进“千园之城”建设,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为主体,大、中、小、微公园相结合的立体化、多类型、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公园城市体系,结合新老城区实际,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配套、技术规范为支撑,完善区域“五位一体”公园布局。

  大数据应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贵阳紧密结合大数据,强力推进大数据应用落地,逐步完善和建设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机动车尾气检测、辐射源监督管理和森林资源管理等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数据的传输、管理和分析。

  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贵阳着力在生态机制、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四大领域创新,建立起行政与司法、从市到乡(镇)、部门管理与公众参与的联动机制;在生态制度上创新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建立起林业生态红线、环境准入把关政策、生态环境绩效考核及执法监管等制度;在生态治理上创新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燃煤锅炉刚性淘汰、餐饮油烟规范管理、工地扬尘视频监管、焚烧秸秆严厉处罚、河流治理“河长”责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营造林高标管理;在生态文化上创新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参观示范点、创新建设市级示范公园、开展生态文明系列试点创建、创新抓好生态环境管理的大数据运用。

  绿色产业方面,贵阳市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精彩亮相,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守护环境方面,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计划,全力推进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林业建设、环城绿化、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贵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1%,森林覆盖率达4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实现“十二五”建设目标。

  在《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的保驾护航之下,生态贵阳还将迈出新的发展步伐,逐步把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记者手记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绿色,是贵州奋进的底色,也是贵州发展的潜力所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贵州依靠多年的积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过去的“十二五”,是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展望“十三五”,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最强音,力争实现天蓝地洁,山青水绿。

  相信未来贵州将会高举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旗,在保证青山绿水的同时,同时把贵州的经济发展深化下去,打造富裕生态多彩贵州。(马春兰)


责任编辑:张齐云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