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简化华侨恢复户口登记手续
数万“海外游子”可随时归来无门槛恢复户籍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户口。我心里踏实多了。”对84岁的余桂菊来说,3月18日是个好日子。从回国定居、提交申请到接到通知、恢复户口,老人只等了10天时间。
21年前,余桂菊随女儿离开江苏无锡去意大利生活。如今思乡情切的她想回国定居,但出国时户口已被注销,且当年的老房子也已被拆除。按照现行政策,她回国居住满5个月后才能恢复户口。
转机缘自江苏省公安厅的一项惠侨新举措。自今年3月1日起,已注销户口的江苏籍华侨回到江苏工作、生活的,可由本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国外合法有效居留证件,向原户籍地县级公安机关申请恢复户口。符合现住地落户条件的,可在现住地直接恢复户口。
原来回国定居办理手续繁琐
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江苏省公安厅在去年出台改革惠民5项措施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推出服务群众8项改革新措施,其中包括放宽户口登记迁移政策。新政策将简化华侨恢复户口登记手续、放宽亲属投靠户口迁移范围、放宽大学生户口迁移条件等。对此,厅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上门征求意见,逐一调研反复论证,确保新措合法可行。
“此前,华侨回国来江苏定居的,须先向拟定居地的省辖市(省直管县)政府侨务部门提出申请,经侨务部门核查审批后,领取《华侨回国定居证》,再凭《华侨回国定居证》等有关材料,到定居地公安机关申报户口登记。”江苏省侨务办公室侨政处处长卢胜平说,回国定居门槛高,办理手续相对繁琐,江苏每年符合条件办理的不足50人。
卢胜平介绍,江苏现有200多万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华侨华人来往境内频次增多,没有国内身份证导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致使他们在融资、申请驾照、办理银行卡、交通出行、就医看病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
新举措省去申请回国定居证环节
“新举措在办理程序上省去了申请回国定居证的环节,缩短了恢复户口的办理时间。”江苏省公安厅治安总队人口支队副支队长于海霞说,在落户条件上,除可在本人或直系亲属合法稳定住所、单位集体户上恢复户口外,还可在原户籍地社区家庭户恢复户口,基本取消了对江苏籍华侨申请恢复户籍的限制。
据了解,依据新政策,江苏籍华侨申请恢复户口仅需本人恢复户口书面申请、中华人民共和有效护照、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国外的居留认证或国内公证机构出具的国外居留证明公证,户籍注销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或能证明原籍户口被注销的户籍档案资料。如要申请在本人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处或者单位恢复户口的,还需分别提交合法稳定住所、直系亲属或单位相关证明材料。
目前,新政策仅适用于江苏籍华侨,对于查找不到注销记录的江苏籍华侨,以及非江苏籍华侨回国来江苏定居的,仍按原有规定办理。
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全部开通“绿色通道”
“一听说政策放宽,我就赶了过来。”回国居住半年、取得日本永久居住权的梅女士来到无锡市北塘区行政服务中心,向户籍窗口民警申请恢复户口。3月4日,她如愿拿到恢复户口通知单。
为确保惠侨新举措落到实处,江苏省公安厅在治安总队人口管理支队成立推进实施改革措施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制订下发统一的操作规范、时序进度和文书格式。同时要求,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班子,抓好措施的贯彻与反馈。
目前,江苏所有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均已设立恢复华侨户口接待窗口,统一公开业务流程、统一亮明民警身份、统一实行挂牌上岗、统一使用文明用语、统一实施服务评价,实行“首接负责制”,做到谁受理、谁负责,不得让华侨来回往返。
新政实施仅仅一个多月,江苏省公安机关共办理江苏籍华侨恢复户口登记手续38人、放宽亲属投靠户口迁移1874人、放宽大学生户口迁移146人。
为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发展提供平台
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华侨参与家乡建设,江苏省公安厅同时推行边检“多证通”服务机制、简化消防许可备案等配套服务,省内需要跨地市在开放口岸办理国际航行船舶搭靠手续的,经边检机关诚信记录认定、具备申办资质的口岸从业人员,可在全省任一海(江)港边检站提出申办全省通用的《搭靠外轮许可证》;取消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建设工程消防备案等。
一系列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华人华侨回国创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目前,在江苏投资的侨企有2万多家,创业的侨商侨领及各类中高端专业人才逾10万人,投资总额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
声音: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
这是江苏关注侨界民生的实际举动,是为侨服务的一次政策创新,为全国侨办系统树立了榜样,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起到借鉴和推进作用。
美国大华府地区南京同乡会会长许荣涛:
这项政策的出台在纽约、华盛顿地区的华侨中引起极大反响,这是江苏省侨办和公安厅为本省海外儿女做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江苏省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徐开信: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回到家乡投资与创业。在引进海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国际人才的同时,他们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