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河北省衡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关于加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批示精神,衡水市司法局积极整合全市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资源,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搭建平台,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窗口化服务。117个乡镇(办)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服务”窗口。以乡镇司法所、民调组织为依托建立法援联络点、公证联络点,把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和村居。全市99家法律服务机构与司法所“所所结对”,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转移。
强化“互联网+法律服务”思维,拓宽法律服务渠道。与联通部门协调对“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进行智能化升级,提供声讯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官方网站设立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开通网上咨询、网上办理等在线法律服务,节约法律服务成本。升级完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网站法律服务查询系统对接,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功能,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打造前沿阵地,构建“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推广武强县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做法,对全市法律服务资源进行大盘点,按照工作岗位、技能特长、原籍归属等分类造册,合理规划,推进法律服务下沉。加强法律顾问点规范化建设。设置法律顾问公示栏,公布法律顾问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工作职责等。LED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法律顾问职能等,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结合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扶贫精准化活动,为全市40个乡镇司法所和重点帮扶村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基本实现了群众与法律服务专家面对面交流互动。全市4994个行政村、103家社区全部聘请了法律顾问,定期驻村开展现场法治宣传,义务解答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调解民间矛盾纠纷,参与村民自治活动等,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规范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在实现基层调解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六落实、六统一”(组织、人员、报酬、场所、制度、“民调通”落实,名称、印章、标识、徽章、程序、文书统一)的标准,每县市区选择10至20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规章制度,配齐配强调解队伍,开展教育培训,加强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队伍网络健全、岗位职责明确、调解依程序、回访有记录、案件档案管理规范的目标。6月份,全市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市局统一命名挂牌。以后每年命名一批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推进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