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实施“五结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2016-04-01 11:15  来源:云南长安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推进依法治州、加快法治大理建设进程中,注重发挥法治文化的熏陶、教化、感召、激励功能作用,实施“五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向社会传递、辐射法治理念,不断将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的良好文化氛围,法治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法治文化建设与打造精品法治栏目相结合。借助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办好法治文化栏目,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理州广播电视台与政法部门联合开办《平安大理》《法治大理》《交警之声》等普法栏目,大理日报开设“大理政法”栏目,《大理政法》期刊、大理长安网设置“法治大理”栏目,同时,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平台作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大理电视网、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加强法治类信息推送,拓展受众接收渠道,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法治文化建设与加强主题宣传活动相结合。依托国家宪法日、重大节庆日以及各种宣传日、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全州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保护苍山、护林防火”专项法治宣传、“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主题宣传活动等,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洱海保护相结合,开展了洱海保护治理系列宣传活动,实施了“保护洱海开学第一课”、“美丽乡愁”、“洱海保护大家谈”、“美丽洱海?幸福大理”等七大工程,举办千场洱海保护治理知识宣讲、巡回演出等,开展洱海保护巡回审判,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法治文化建设与推进德育诚信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了“道德讲堂”、“美丽大理?美德先行—大理州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寻找“身边好人”、“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文明旅游行动”、“网络文明行动”、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等活动,进一步健全公益法治宣传活动,编辑出版了《春风化雨》—大理州美德教育读本,作为大中专学校法治教材。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开展法治建设“告家长书”、“小手拉大手”,将法治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融合。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法治文化建设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相结合。全州各县市建成一批特点突出、亮点鲜明的法治文化主阵地,以可视可感的形式向社会传递法治精神。州强戒所、祥云县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洱源县郑家庄成为“依法治村一面旗”先进典型,宾川县建成“越析法治文化广场”,巍山县围绕“一口二场八街四区”布局,打造“南诏法治文化广场”,并在永乐村委会旬金、白土坡、万宝山等3个自然村实施“墙体法治文化八里行”工程,鹤庆县、大理市喜洲镇建成“法治文化一条街”,漾濞县建成“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广场、公园、街区、乡镇等人群聚集区,营造出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使法治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法治文化建设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全州各县市结合区域文化传统、民族习性、地理条件等,将法治文化融入当地民俗文化共同推进,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弥渡县依托“花灯艺术之乡”,积极打造法治文化村,通过编排法治花灯剧、花灯小戏,开展“花灯法治闹新春”活动,将枯燥的法律法规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剑川县将普法知识编排成白族调、小品,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巍山县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组织书法名家为群众书写法治文化春联。漾濞县结合农村电影放映,到各乡镇巡回放映《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等8部经典法治电影。巍山县、剑川县、漾濞县,利用小吃节、石宝山歌会、核桃节等,把法治文化熏陶融入到民族节庆活动中,永平县、祥云县等多地组建农村文艺队、普法宣传队,编排演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山歌、小品剧、文艺节目等,把法治宣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使基层群众对法律知识“愿意听”、“听得懂”、“有所学”,潜移默化地把法治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王淑静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