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年过五旬的老蒋主动要求调到兰溪最偏远的梅江派出所工作,如今临近退休的他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派出所里,奔走在乡村小道,和所里的年轻小伙子一样,上门办证、调解纠纷、宣传防范、安全生产检查……他就是兰溪市公安局梅江派出所56岁的民警蒋玉基。
主动请缨,他从城区走进山区
梅江派出所是兰溪最偏远的派出所。老蒋分管的白沙片辖区有13个行政村,大部分村庄都在山区里,山路狭窄,有的只能开一辆车,有的根本就没有路,进出全靠两条腿。工作环境差、苦,而这苦却是蒋玉基自己“讨”来的。之前,他在城区兰江派出所工作,离家近。现在他往返于派出所与家之间,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2011年,他做出下乡决定时,身边的同事都劝他说:“一把年纪了,找个离家近点的轻松部门等退休算了。”说到老,老蒋就不服气:“我不再年轻,但我依然能为群众办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还没退休,只要群众需要,我依然会尽我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不走村串户怎么知道老百姓的困难和需求?怎么很好地为他们服务?”崎岖的山路,挡不住蒋玉基走村串户的脚步。在他看来,爬山是工作,也是运动。他打趣,自己本来就有锻炼的习惯,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搞好自己的身体才行啊,否则想做什么都是空的。”
龙门村的李大伯是个脑瘫患者,一直以来靠其姐姐照顾。随着年事增高,姐姐已力不从心,想将李大伯送进养老院养老,却因为李大伯没有身份证而搁浅。老蒋在走村串户中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决定为他解决难题。第二天,他与协警花了一个多小时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的李大伯家。面对不能站也不会坐的李大伯,老蒋想尽办法为他拍了照。没想到照片不符合做证标准,就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终于为李大伯拍了一张合格的照片。那一天,当蒋玉基将做好的身份证送到李大伯手中时,不会说话的李大伯发出了“啊啊”的声音,像是在表达谢意。除了李大伯,他还为村里其他两位行动不便的老婆婆上门做身份证送身份证。
老娘舅来了,听老娘舅的
辖区的群众喜欢叫蒋玉基为“老蒋”,更多的人称他为“老娘舅”。
老蒋到梅江派出所报到的第一天,就调解了一起纠纷。当时,两个村民因为宅基地纠纷在派出所吵得不可开交,他拉开双方,分别做工作,最后双方表示通过正规渠道解决。
“山区农村在山林、宅基地等方面最易引发纠纷,而这些事又往往牵扯到上一辈甚至上上一辈,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事不在我们管辖范围,我们无权处理,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沟通,避免再造成新的积怨。”
“老蒋公正公平,说话在理,我们爱听。”渐渐地,他有了“老娘舅”的称号。随着一个个纠纷成功调解,“老娘舅”的威望也自然而然树立。
刘源村一家姓刘的跟一家姓王的两邻居因为造房子的问题发生纠纷。接警后,蒋玉基立即赶赴现场,只见双方父子齐上阵,一家持刀,一家执斧,怒目相视,一副非拼个你死我活的模样。蒋玉基还未开口,不料双方都喊起来:“老娘舅来了,听老娘舅的!”两家人都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武器”。蒋玉基倾听完各自的述说,讲道理、摆事实,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调解,协商解决。
所长李君弟说,蒋玉基不仅是白沙片的“老娘舅”,也是梅江派出所的“老娘舅”。“辖区的疑难事件、纠纷,老蒋总会主动要求参与调解,成功率很高。他人很耐心,法律知识应用得好。”
老蒋却谦虚地说,被称“老娘舅”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上的优势。辖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面对的基本都是老人,有共同语言。村里的老人也深有同感:遇到想不开的事,老蒋就会劝他们:这点小事何必斤斤计较,要顾着自己的身体啊,生气伤神啊。以前日子不好过,现在有吃有穿的,还不好好享享福啊!
村民都夸来了一位好书记
除了民警,蒋玉基还有个身份:梅江镇岩下陈村第一书记。
2015年7月,蒋玉基在看到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后,主动报名参加,并如愿当上梅江镇岩下陈村的第一书记。
“了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上任后,他马上着手去村里了解相关情况:哪些是低保户、哪里有危房……没几天,老蒋就摸得一清二楚。“尽管凭我们的力量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可以通过其他部门帮百姓解决些具体生活困难。”
村里82岁的陈玉良如今有了一个亲人,这个亲人就是蒋玉基,每天他都会坐在家门口盼着亲人的到来。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子女相继病逝,如今的他孤身一人过日子,生活清苦。老蒋和他结对后,隔三岔五的去看看老人家,买两斤猪肉,称几斤鸡蛋,给上几百元零花钱。日久情深,蒋玉基把陈大爷当亲人,陈大爷也天天坐在家门口盼着他的到来。
蒋玉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我是农民的儿子。”正是这种质朴的情怀使他对百姓有着深深的感情。“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帮点什么,解决哪怕是一丁点的困难,都是乐事。”蒋玉基是这样想的。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老蒋还挨家挨户发放宣传资料,教村民如何防盗、防诈骗,针对季节性案发特点,和村干部一道组织民兵巡逻……村里老百姓都夸村里来了个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