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贵州省都匀市人民法院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加强服务意识,加大了司法服务的半径和水平,延伸服务的触角,提升服务效能,多元化倾心为群众解难事,确保老乡们“事有地方办”。
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推进,特别是优化人民法庭设置改革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司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配置,但老百姓到最近的人民法院办公地点的距离却可能变得比以前远了,为让有纠纷的人民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服务,该院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去年以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该院以司法确认为切入点,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网络建设,让老百姓就近解决生产生活纠纷,发挥社会管理创新职能优势,把诉讼和非诉讼两种手段用好用活,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初步形成以诉讼联络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工作站、综治工作站构成的 “三员两站” 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诉讼调解、开庭审判之间的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农村地区纠纷化解的效率。
比如,在3月15号发生的这起交通事故责任索赔案中:家住都匀市经济开发区的初中生小王在放学过程中被乡村公路上超速的摩托车轻微刮擦摔伤,都匀市人民法院第一人民法庭迅速启动多元化解机制,通过交通行业调解的方式,促成事故双方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谈,很快使事故双方谈妥了赔偿协议并当庭给付,该庭以司法确认的方式对双方达成的协议确定协议的法律效力,有效地推动了定纷止争。
该院不仅采取措施确保老乡们“事有地方办”,还提升“事有人给办”的能力和水平。去年以来,该院认真开展“三亮一创”活动,组织党员法官和干警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走访群众、留守儿童141人次,办实事好事74件;干警捐资数万元帮助6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等助民举措,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通过多领域、多方式的改革举措,该院进一步延伸了司法服务的触角,弥补了改革中的短板和困难,让人民群众办事找得到地方,困难有人管。(宋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