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务模式科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监管手段信息化、设施保障标准化
全国公安机关强力推进看守所“五化建设”
医院专家为在押人员会诊
2014年至2015年,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看守所勤务模式科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监管手段信息化、设施保障标准化建设工作(简称“五化建设”)。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国看守所执法管理和基本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高度重视 领导有力
中共中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看守所“五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亲临看守所视察,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亲自部署看守所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工作并亲临看守所视察。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多次深入基层看守所开展调研,并专门向8个监管工作相对薄弱省份的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致信要求解决难点问题。
陕西、湖北、山西、天津、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党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看守所调研,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或者对“五化建设”作出重要批示。
周密部署 精心组织
制订工作方案。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对所辖看守所的工作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找准存在问题,制订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浙江实施“一所一档”制度,建立“四有”台账(有数据、有视频、有图片、有文档),逐所下达“项目任务书”。湖南回访交付监狱执行刑罚罪犯5000余人,切实掌握看守所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公安机关均成立了看守所“五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宁夏等省级和铁路公安监管部门“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监管、人事、宣传、督察、法制、装财、审计、科信等部门和警种的领导组成,全面提高了看守所组织领导、基本保障、执法管理水平。
细化工作标准。公安部制订了看守所“五化建设”工作70条标准,并统一规范了看守所称谓及标牌标识式样。各省级公安监管部门结合实际,细化了谈话室设施规范、在押人员座椅标准、看守所接待大厅等相应规范标准。山西在公安部70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6条标准,浙江将公安部70条标准再细分为143小项。
多措并举 狠抓落实
结合专项活动开展“五化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将“五化建设”与看守所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民警的遵规守纪意识,筑牢思想防线;与看守所监区AB门建设和监区门哨武警上勤工作相结合,改善了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完善了监区出入口管控和两警协作机制,使看守所安全更有保障。
召开现场会议推进。2014年8月,公安部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看守所“五化建设”工作现场会;2015年5月,公安部在湖北省召开全国看守所安全工作现场会。各省级公安机关多次召开“五化建设”工作现场会或者推进会,强力推进看守所“五化建设”。
培树典型引领。全国公安机关确定了94个全国看守所“五化建设”工作示范单位和229个省级看守所“五化建设”工作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引领作用,明确建设标准,以点带面,带动整体工作开展。
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公安监管业务指导部门通过实地对照检查、召开片区现场会、每月通报排名、下发整改通知书、派驻督导等措施,推进“五化建设”工作。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及铁路公安机关将看守所“五化建设”工作未完成情况列为“问题清单”进行管理。天津、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海南、重庆、陕西等地派出由纪委、督察、审计、人事、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切实解决问题。
攻坚克难 成效明显
全国看守所基本实现了“五化建设”工作目标,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11个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看守所“五化建设”全部达标。
优化队伍、落实职责,实现勤务模式科学化。全国看守所共新增民警近4000人、警务辅助人员3000余人、交流民警3000余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23个省区市看守所达到公安部要求的最低警力配备标准。警力的充实,使看守所岗位设置更加科学,岗位职责更加明确。
创新机制、保障权益,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全国98.4%的看守所建立了在押人员权利和义务告知制度,98.77%的看守所向社会公布了联系电话和值守时间,95.82%的看守所建立了办案单位讯问和律师会见预约制度,97.43%的看守所建立了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95.6%的看守所将对社会开放作为日常工作,95.38%的看守所聘请了特邀监督员,94.8%的看守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中心驻看守所工作站常驻律师3355人,为在押人员及其家属提供法律援助或法律帮助133487人次,帮助在押人员及其家属转递法律援助申请12946人次。
分类管理、风险评估,实现管理工作精细化。全国大中城市看守所基本完成女性在押人员集中关押管理工作。全国96.83%的看守所建立了在押人员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和分级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在押人员分级管理工作措施。72.89%的看守所配备了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民警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确保在押人员情绪稳定,消除影响安全的潜在因素。
信息共享、服务大局,实现监管手段信息化。依托信息管理系统,看守所对在押人员动态信息进行采集、流转、上传、指挥、处理、反馈等,达到信息互联互通、高度共享。全国看守所基本实现监控联网,多数省份看守所监控图像上传比例超过85%,实现了部、省、地市三级公安机关对基层看守所的实时检查督导。
着眼安全、规范统一,实现设施保障标准化。全国看守所硬件设施改扩建和技防设施升级共投入44.43亿元,硬件设施普遍改善,技防能力显著提高。全国有武警驻守的看守所全部完成看守所监区AB门建设及监区门哨武警上勤工作,看守所安全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固化成果、理顺机制,实现建设经验制度化。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固化“五化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公安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看守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看守所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规定》。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省级公安机关分别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重点解决公安机关领导对看守所工作重视不足、看守所民警队伍薄弱、设施装备落后等问题,为看守所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全国62%的看守所达到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目标,提高了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江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设区市公安监管医院建设的意见》,重点推进公安监管场所医疗卫生专业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