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之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在缓刑期间,对你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现向你宣告以下事项……”
在庄严肃穆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社区矫正中心宣告室内,司法局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对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集中入矫宣告。
将原来由乡镇司法所进行的分散入矫宣告转化为由县级社区矫正中心举行,并邀请公、检、法部门联合定期集中宣告,这是渭南市司法局县级社区矫正中心优化职能架构的一项创新举措,它增强了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渭南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俊杰坦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说,社区矫正是个新生事物,将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放在社区(村、居)内接受矫正,由司法行政机关监管,这对我们是个挑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11年社区矫正在渭南全面开展后,市司法局紧紧围绕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工作,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工作步履稳健,社会效果明显。2012年9月,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社区矫正工作局,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落实了机构和人员,128个司法所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3969人,累计解除矫正2031人,重新犯罪率始终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为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监管,夯实工作基础
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硬任务。面对基层司法所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渭南市司法局确立了以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促进执法规范化的思路。2013年6月,临渭区社区矫正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全省最早经编办批准的县级社区矫正中心。2014年元月,全省首家集教育、管理、帮扶为一体的市级社区矫正中心挂牌成立。2015年6月,陕西省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现场会在大荔县召开,来自全省的市县两级司法局长160余人赴大荔观摩学习,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大荔模式”在全省推广。标准化的社区矫正中心设置有报到大厅、宣告室、GPS定位监控室、心理咨询室等7个功能室,形成了以窗口报到、中心宣告、测试评估、监控指挥、集中教育为内容的“一站式、门诊式”工作流程。
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严肃的执法平台,而配套的软实力则增强了它的实战性。他们率先在全省成立以市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公检法驻中心办公机制,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建议收监、追逃等执法难题。建立社区服刑人员量化考核制度《社区服刑人员量化考核手册》,将社区服刑人员的定期报告、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考核指标量化,形成规范有序的“日定位、周汇报、月教育、季考核、年奖惩”监管模式,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技能管控,更使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如虎添翼。在白水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定位监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几下鼠标,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所处位置和近期的活动轨迹就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中心主任王长利告诉记者:“通过GPS手机对服刑人员实行定位监控,可以准确掌握他们的活动轨迹,一旦越界,系统就会响起警报,同时给定位手机发送警告信息,犹如给社区服刑人员设了一道电子围墙,将他们牢牢控制在监管视线之内。”
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其执法的严肃性、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渭南市司法局正是抓住执法规范化这一主线,大胆创新,才形成了一套具有“渭南特色”的社区矫正监管模式。2015年在全省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执法监督检查中,华阴市司法局的“规范化档案建设”、华县司法局的“五联工作机制”、澄城县司法局推行的“六必访”工作制度等一些好做法受到通报表彰。
科学教育,提升矫正效果
在临渭区社区矫正中心的报到大厅,记者看到每日都会有社区服刑人员前来报到,他们有的目光呆滞,有的情绪低落,有的桀骜不驯……如何将这些曾经误入歧途的特殊人群教育改造好,成了监管部门面临的全新课题。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渭南市司法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套科学的教育矫治方法。
方法一:把脉问诊,找准病因。对新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矫谈话,把握其性格特点;报到时统一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心理动态;入矫后实地走访,熟悉其生活环境。通过“问、闻、测”,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有针对性地成立矫正小组,制定相应矫正方案。
方法二:对症下药,首治其心。聘请卫生、教育、监狱等部门的心理咨询师组建了专业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师队伍,依托社区矫正中心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对有心理问题的服刑人员建立医疗档案,治疗方案、跟踪施治,从思想源头驱邪扶正,掐断恶源。
方法三:营造氛围,注重环境熏陶。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深入开展“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引导他们撰写善行日记,实践善行善举,培育良好矫正土壤。
方法四:大胆创新,探索集中教育模式。率先在全省试行新入矫人员首次集中教育,集中教育,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对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封闭式、军事化教育培训,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认同感。市司法局整合成员单位职能优势,依托社会教育培训力量,邀请高校教授、知名学者、律师、心理咨询师组建专业教学队伍,反复研究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课程安排,打造了法制教育、传统文化、心理教育、警示教育、技能培训五门精品课程。根据教学反馈,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全年共开展3期集中教育培训,参训学员521人,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社区服刑人员刘某说:“参加市上的集中教育前,觉得法院给我判了缓刑,就没什么事了,顶多按时去司法所报到;经过学习,完整了解了社区矫正有关规定,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精准帮扶,探索帮教模式
监管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走出了犯罪的阴影,而帮困扶助则为他们在回归社会,融入新生活的路上点亮了路灯。
大荔县社区服刑人员张某,20岁,现在是县产业园区一家企业的电工。“以前因为做过不光彩的事,找工作四处碰壁,后来在司法局的帮助下,在渭南免费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完后就给我安排了现在的工作,我很感激!”
像张某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而这些都得益于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精准帮扶”。在社区矫正帮扶政策不明确的情况下,渭南市司法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了以宣传政策引导、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支持、推广成功典型为内容的“精准帮扶”模式。
所谓“精准帮扶”,就是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有意向的服刑人员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就业需求的服刑人员成立专门帮扶小组,研究解决创业、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进行一对一帮扶。宣传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在社区服刑人员中营造想就业、能就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
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扶两个基地建设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精准帮扶”的基础。2014年1月,渭南市司法局成立了为社区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帮扶基地—渭南市新航驿站,标志着特殊人群雨露行动正式掀开了帷幕。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依托工业、产业园区建立安置帮扶基地,与园区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办法,对就业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对接收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的园区企业给予一定补贴和税收优惠,调动企业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
精准帮扶如春风,润泽万物暖人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技能培训基地”10家,“新航中途之家”14个。共安置“三无”人员434人,培训人员872人。为社区服刑人员落实就业、就学、低保、临时性救助等政策273项,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居住困难等难题560多件。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十二五期间,渭南社区矫正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展望十三五,他们将按照建好一个社区矫正中心,重抓人防、技防两项监管,塑造法制、心理、道德三个精品课堂,打造警示教育、社区服务、技能培训、安置就业四个基地,达到场所标准化、执法规范化、教育科学化、帮扶社会化、督查常态化标准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乘势而上,再创辉煌。(王涛)
4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治办、自治区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报涉暴恐犯罪线索奖励办法》,鼓励人民群众主动发现、踊跃举报涉暴恐犯罪线索,有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详细]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方案》,就破解执行难问题作出专题部署。[详细]
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主办 网站编辑部电话:010-83079355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6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