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和谐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是极其重要的民生。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把“平安新疆”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服务群众工作中不断深化平安建设,在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增强公众安全感、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用一根强有力的“平安弦”奏响了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最强音。
重服务
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是平安建设的最终目标。
“1997年刚来乌鲁木齐市时,我没有手艺,找工作特别难。现在通过努力,我成了一家餐厅的大厨。2011年,乌鲁木齐推行居住证制度后,我申领了居住证,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帕哈尔丁· 马合木提2016年32岁,来自奇台县,回忆起十几年的打拼生活,他深有感触,“我已经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阿勒泰市团结路街道团结南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外来人员聚居区。如何让这一群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扩大公共服务的惠及范围,成为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公共服务均等化看似简单,但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并不容易。”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艳玲说,本地人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外来人员看得很清楚,如果将服务惠及面扩大,外来人员同样也能感受到。
在阿勒泰地区,社区外来人员到底能够享受多少“均等化服务”?答案是36项。这些服务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等诸多方面,一些特色服务还兼顾到外来人员中的“困难户”和老弱病残等各类人群。
流动人口工作,管理是关键,服务是核心。
推行居住证,将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当地社会服务与管理范围,使其在生活居住、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成立维权服务站,积极提供各种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
近年来,自治区各地各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配套措施,及时出台惠及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对流动人口实行“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法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将服务更多地体现到管理中,解决好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让流动人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将管理寓于服务当中,以服务促进管理,不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开创流动人口“住者有其居,干者有其业,人心思平安”的和谐局面。
强基础
“呜……呜……”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所有经营者们十户一组,在不到一分钟时间内便有序集结在一起,快速从安全出口撤离。这是2月14日,阿克苏市金桥儿童名品地下广场举行的一场应急演练。
阿克苏市共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几百处。2015年5月,阿克苏市政法综治部门不断强化商业地下街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投入,严格落实入口安检、进入登记、开包验视、场内动态巡查等制度,做到人员100%门禁系统检查。
“我在这里做生意已经4年多了。以前,地下街负责人要求商户们安装监控设备,有些人不愿意。如今,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每次演练,商户们都踊跃参加。”在金桥儿童名品地下广场经营饰品的商户张国联说。
2015年11月一天夜里,一条黑影窜至和田市一个临街商铺,麻利地取出工具,刚要撬门,“干啥的?别动!”一声大喝,几名巡逻队员突然出现在黑影背后,当场将其擒获。
基层基础强,平安根基稳。目前,和田地区已实现多警种协作巡逻防控,突出重点区域,科学划分网格,建立以服务站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点、线、片、面相结合的立体巡逻防控网络体系。只要“网格”内有异常动向,巡逻队员能在极短时间内到达巡区内的任何位置。
2013年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全面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各维稳力量坚持打防结合,构筑立体化、常态化治安防控体系,驾驭复杂治安维稳局势的能力明显提升。
创平安重在平时,考平安重在结果。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搞得怎么样,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议,而是看矛盾纠纷化解了多少,刑事案件下降了多少,突出治安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是否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是否得到提高等。
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是衡量基层平安创建成效的重要依据。从社会调查情况来看,2015年,该区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为88.2%,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解纠纷
2015年10月16日,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古城村村民刘全(化名)找该村党支部书记聂生伟“评理”。3年前,同村的周贵承包了刘全4.4亩地,说好一年承包费是900元。可2015年周贵说地的面积不够,少给了200元,刘全因此心里一直不痛快。
聂生伟听完刘全诉苦,来到地里丈量,结果确实少了0.2亩。聂生伟把两人叫到一起,摆事实、讲道理,两人心服口服,握手言和。
如今,该区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品集散地成立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针对跨地区跨单位民间纠纷、行政接边地区矛盾纠纷日益突出的问题,成立行政接边地区联合调解委员会,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与此同时,各地不断丰富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方式,实行选举与聘任相结合,一批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人民调解员队伍当中。
2015年6月12日,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窝依莫克村两户村民因农田浇水吵了起来,村综治工作站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和气。许多村民都说:“自打2016年村里有了综治工作站,打架、赌博、闹事的少了,风气好多了。”
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置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位置,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不断提高基层就地化解矛盾能力为重点,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案件集中制、包干制、限期制、追究制、回访制等措施,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防止了各类矛盾碰头叠加,蔓延升级。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区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的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全力创建各族群众追求和期盼的平安,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平安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