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动态不断变化,警务信息八方汇集。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公安机关推出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将这两者很好地进行了融合,运用警务“大数据”为社会治安现状“体检”并开出“药方”,列出问题清单,判断发展趋势,跟踪问题整改,实现良性“闭环”管理,打造了信息化导航警务的新模式。据统计,衢州市连续2年有效总警情同比下降10%以上,移送起诉侵财类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上升20%以上,增幅居全省首位。
真正为基层装上“瞄准镜”
据介绍,衢州市公安局信息部门每月从各警种搜集12万多条业务数据,经过系统比较分析,为全市8个下属公安局和55个派出所分别绘制治安评估报告,理清治安走势。信息中心主任龚进升说:“理出走势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单位列出主要问题并逐个提出整改意见。”诸如群众最关注什么案件、哪类警情报警频率最高、哪里的黄赌毒现象最严重等,这些问题均由每月的评估报告给出答案。
龚进升告诉记者,“不可否认,作为一项评估机制,虽然市局党委明确了这不是考核,但毕竟事关‘颜面’,推出之初,也存在一定程度弄虚作假的情况。为此,每月一次的评估分析会,局领导都会亲自‘点评’,反复强调治安评估就是一项‘警务体检’,不是找茬,而是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倘若源头数字失真,也就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荷花派出所位于衢州市区的中心位置,是全市最繁忙的派出所。所长柳曙光说,春节期间,辖区因为停车难,矛盾纠纷明显增多,他便把几位调解能力强的治安民警充实到社区一线,以解燃眉之急。“群众最希望少发案,最期盼好治安,但辖区治安状况到底怎么样,之前只是凭感觉。有了治安评估,诸如数据搜集、分析、研判等基层无法做好的事,市局都帮着做了,每月一期的评估报告也让基层有了‘瞄准镜’,指哪打哪。”
压力分解到平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往年岁末年初,各项考核都完成后,派出所所长一般只关注面上的防控,容易产生松懈,“但现在不行了,评估是动态的,松懈一阵子就可能被动一整年。”柳曙光说,像入室盗窃这样的案件,以前是连续发生多起才会进行串并案分析,现在每发案一起,就要求民警上门找原因,建议群众更换门锁,相关巡逻工作也会跟上,否则案件一旦高发,“全月的评估就有可能不合格”。治安评估把工作压力分解到了每一天、分摊给了每一位民警。
根据评估机制,派出所不仅要时刻关注警情变化,机关科室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柯城分局从2014年开始,将机关科室与派出所进行了捆绑评估,发案后,微信群里及时通报,相关科室同步跟进指导,巡防民警和社区民警都要参与布防抓捕。
机关与基层捆绑,派出所得到了松绑。治安动态评估实施后,衢州市公安局出台了3个“不允许”:不允许自行组织专项行动、不允许业务警种下达考核指标、不允许将治安评估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此举鼓励了派出所做好平时的工作,只需要把群众关心的案件降下来、把投诉的问题解决好,市局不干涉具体措施。
治安管控效果明显
实施动态评估之后,基层的表面文章少了,治安治理的有效举措多了。在衢江公安分局,为解决民间纠纷易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一难题,分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升级农村治保会,明确治保会成员的待遇,发挥其一线调解作用。由此,分局民转刑案件发案数下降了32%。在江山市和龙游县,当地公安局还推出了“升级版”治安评估报告,一些在平安建设中拖后腿的问题,经过多个部门的协作努力,均得到解决。
据悉,治安动态评估实施一年多来,衢州市民最关注的盗窃案发案数同比下降6.34%,查处涉黄涉赌治安案件同比上升18.3%。这一年,衢州群众的安全感达到95.59%,满意度达到93.21%,创近年来新高。衢州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陈志明表示,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的实施,可以将警力聚焦到辖区社会治安状况上来,拉近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促进平安创建和社会稳定。
大数据延伸到综治各部门
2016年1月底,衢州市综治委下发了《关于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的实施意见》,将依托平安浙江建设信息系统、公安大情报平台等信息化综合平台,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立完善的治安形势播报预警制度,对可以公布的判研结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以治安播报、警情通报、风险提示等形式公开发布,依法保障群众对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衢州市综治办基层指导处处长张卫国说,2016年衢州将在巩固好公安评估大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经信、发改等部门的职能,运用煤、电、油、运等要素的大数据评估检测信息,加强对经济运行及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治安研判,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掌握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主动权,推进平安衢州建设再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