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双流社区矫正工作获司法部高度肯定

2016-01-18 20:16  来源:成都长安网

  近日,司法部社区矫正局刑罚执行处处长金勇率队检查指导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社区矫正工作。检查组一行先后到了西航港司法所和县社区矫正大队。查看了在矫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档案,询问了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监管、教育和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听取了双流县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汇报。

  双流县作为全国第一个创新设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的(区、市)县,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本次督导检查,检查组一行认为双流县的社区矫正工作扎实有效,办法多、措施牢,特色亮点突出,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了管得住、改造好、帮扶到位。省司法厅机关党委书记安家爱、社区矫正处处长向军,市司法局副局长杨蜀成,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肖健等领导陪同检查。

  2011年5月,双流县率先在全国成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亲情回归之家”帮矫中心。该县社区矫正工作先后荣获了2011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优秀成果奖、2014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十大优秀成果奖。全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省司法厅副厅长刘朝宽等领导多次莅临双流县检查、指导、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据悉,双流县着力“133”建设,壮大工作力量。一是锻造“一支专职队伍”。2011年5月在全国率先设立第一支社区矫正专业队伍——双流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由执法大队专职承担审前调查、监管、集中教育等职能,并对违反监管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等;二是架构“三级节点支撑”。由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片区执法中队、基层司法所构成的“社区矫正三级节点支撑”结构,三者形成分工合作与相互配合的统一,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激活“三大社会力量”。该县目前形成政法专项编制干警为执法主体,社区矫正工作者为工作补充,充分发挥社区民警、村(社区)干部、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工作力量,成功破解了社区矫正面临的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瓶颈。

  其次,该县力抓“三个加强”,杜绝“脱漏管”。一是加强制度流程建设,防止社区矫正管理零散化。先后建立《双流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双流县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制度》、《双流县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管理规定》、《双流县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双流县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办法》、《双流县社区服刑人员应急预案》等管理规定,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二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社区矫正管理智能化。依托双流“智慧城市”建设,筑牢电子化监管围墙,在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和司法所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手机定位、报表录入、限制出境报备、音视网络、LED动态显示、流动特殊人群筛查等实现监管人员方便、直观、及时地掌控社区服刑人员的实时动态、位置信息。率先在全省使用电子脚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监控,避免了定位手机监控中“人机分离”情况的发生,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三是加强规范执法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认真落实“审前调查、矫正衔接、矫正执行、教育监管、考核奖惩、矫正解除”六项流程的具体规定,维护社区矫正工作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与此同时,全县侧重“差异定制”,创新管教举措。一是实施分类管理,发挥积分作用量化矫正。以积分考核和社会风险评估的方式,将社区服刑人员为严管、普管和宽管三种级别,因人施矫;二是实施基地帮教,提高服刑人员就业技能。与园林公司合作建立集吃、住、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劳动、警示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亲情回归之家”帮矫中心,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监管和救助帮扶;三是实施人性救助,帮助服刑人员重建信心。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不符合低保条件又特别困难的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对老弱病残等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上门执法服务。

  此外,强化“对接联动”,重视工作衔接。与其他部门工作加强衔接,建立了“审矫对接(庭前调查)”、“检矫对接(全程参与、监督落实)”、“警矫对接(司法主管、公安协作)”三大对接机制;及时召开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文、图/阿达)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